在瞬息万变的商战里,一步落后,常常容易陷入被动。
今夏,原本小众的地域性产品油柑,被新消费品牌一手捧红,率先推出油柑产品线的奈雪,在将其打造为行销全国的爆款后,几乎买断了油柑产能,导致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晚了数月才面市。
不仅仅是消费端错失先机,会失去市场心智。
在生产端,企业往往是在和生死赛跑。特别是近两年,原材料价格变化迅速,延误几天,价格就能相差数倍。原本盈利的项目,一个价格起伏后,就变成了成本倒挂。一个制造业 CEO 在和我的闲聊中提到,中小企业面对材料价格波动普遍感到有压力。
当供需两端都在承压,中国产业如何保持「身段灵活」——不仅要秒级响应,更需要前瞻布局,就成了一项「产业命题」。
全链路数字化的「时代关口」
不过,现状往往是,一线听得到炮火的人,却离决策很远,无法决定业务流程。信息层层传递中,常常失真。
这是因为,尽管几乎所有成规模的中国企业已经使用 OA、ERP、CRM 等数字化系统来进行日常管理,然而,一些深层次问题其实没有得到解决:比如,企业经营涉及到很多非标环节,市面上的数字化企服工具大多针对单一业务流程开发,无法在全部业务流中形成闭环。
同时,由于企业采用不同供应商提供的不同工具,数据接口和标准不统一,比如财务、法务、销售管理、内部 IM 是割裂的四套系统现象仍然十分常见,这样沉淀的数据无法得到有效汇总,在有限的数字化中还存在各种内部壁垒。
我还曾经听说,一家国内龙头企业,面对客户的需求,销售端主要通过邮件来与生产部门进行沟通,为了吸引生产部门的注意,销售部门必须把邮件标题进行加粗、标红——靠人的「喊话音量」来确定排期和优先级。
尽管内部实现了「联网」,但这不是数字化,这是「对讲机化」,口头喊话式的信息传递,考验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颗粒度极粗,夹杂着大量噪音,难以统计和量化,也就难以被转化为通用的组织语言和决策语言。
听起来,这是一个颇为荒唐的现代管理现象,但却真实地在大大小小企业内部存在着。一家大型企业的 CEO 曾经告诉我,他自己要想看到企业经营的全貌,需要内部各处收集整理报表,常常耗时 3 个星期。
这 3 个星期,几乎处在「盲视驾驶」状态,危险不必多言。
如果说数字化的上半场是企业的初步上云、连网,那么下半场就是全流程的模式重塑和链接贯通。
谁是解题人
行业需要解题人,响应这样的时代难题,就需要全链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一年多前的 2020 年 6 月,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花名:行癫)在阿里云峰会上首次阐释「云钉一体」,他认为「阿里云 + 钉钉就像是信息时代的 PC+windows 组合一样,阿里云是新时代的新型计算架构;而钉钉是新型操作系统,让企业可以快速开发管理组织和业务的所有应用。
云钉一体的实质,用张建锋的话说:「我们希望软件不要直接在云上开发,而是通过钉钉这样的应用平台来开发,开发的方式就是低代码和无代码。这样不同的企业应用就能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互通」,最终的目标是希望企业 IT 人员在一个基于云的技术、钉钉的低代码开发平台之上能快速按需开发。
战略先行,组织也紧跟调整。
随后的 9 月 27 日,阿里巴巴将钉钉升级为大钉钉事业部,与阿里云全面融合,并整合集团所有相关力量,确保「云钉一体」战略全面落地。
组织内部和组织内外的互联互通、敏捷响应是云钉一体的关键词,而低代码成为关键抓手,最终让企业数字化转型有了自己的主动权,让中国产业所有微小环节的创新变得更容易。
「云钉一体」一年多后,当我们再深入中国产业,探求他们的数字化进程,会发现,云钉一体所带来的全链路数字化,正在深刻地推动中国产业的重塑与新生。
大型站长资讯类网站! https://www.0796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