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专有云,腾讯云的三张牌和三道坎

C2B谈了三年,腾讯CSIG在推动腾讯大船转向这件大事上做得怎么样了,恐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现在,如果非要逼着腾讯云交出一份有关C2B的阶段性答卷,上边填的答案,也许是让许多人意料不到的“专有云”。
 
与公有云“共享计算”式的本质做法不同,专有云(过去也有叫私有云)面向企业或深度垂直的行业“定制”,在过去的云计算产业中说是公有云的配角并不过分。但是,就是这个配角,正在腾讯云的发展中表露出锋芒,本家的微众银行、地方豪强贵州银行、制造巨头广汽集团、零售巨头永辉超市,都采用了腾讯云的专有云服务。
 
腾讯C2B三年后,专有云正在成为腾讯云重要的突破方向,被当作重要的竞争砝码。
 
专有云的崛起:对标国际巨头的市场格局,可能一开始就错了
 
与很多互联网科技领域一样,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发展也常常被拿来进行“国际对标”,除了国内几个巨头要拼个先后,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要拿来评头论足一番。
 
然而,在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市场的差异化却被长期忽视。当这种差异化展露,就成为专有云快速发展的契机。
 
1、市场基本面的迥然不同
 
云计算两大国际巨头AWS与Azure在规模上遥遥领先,也一直被当作是国内众厂商的追逐对象。
 
但是,这两大巨头,甚至更多欧美云计算产业巨头,在专有云这件事上似乎都小心翼翼、十分谨慎,例如AWS主要在推广容器服务,大概就是在云端给企业虚拟出专属部分让其不用关心基础设施而进行应用开发,与本地化的专有云存在较大差距,而Azure类似的服务就更少了。
 
这导致专有云这个细分产业中,并没有形成类似公有云的巨头,更显蓝海市场气质。
 
这背后,是国外的大机构对专有云的需求并不迫切,很多大的企业甚至政府单位,业务都跑在公有云上。
 
AWS公有云上的客户,就包括NASA、FINRA(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DA等100多家公共事业部门,GE、诺华、西联汇款、Capital One等包括金融业在内的众多传统企业巨头,而沃尔玛、大众汽车等则选择了Azure的公有云服务。
 
巨头们并没有做专有云的动力。
 
究其原因,国内政务、金融、国有大中型企业等领域的主体,在监管合规、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外部要求和自我要求更为严格甚至说严苛,而国外基于多年发展和积淀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监管和控制体系,甚至说是容错机制,虽然常常付出代价(数据泄露等),但习惯已成。
 
在此基础上,国内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快速、信息化底子薄,上云需求又十分旺盛,单是政务云、金融云等就酝酿了庞大的专有云市场空间。
 
更有动力、更有市场空间,中国专有云无疑形成了全球独树一帜的市场,也成为腾讯云这样的玩家可以突破的领域。
 
2、产业链位置的巨大差异
 
除了市场的不同,大量政企组织过去的数字化建设积累,以及当前国产化替代浪潮,也叠加了专有云发展的机遇。
 
一方面,政企组织在各自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统筹等种种原因,芯片、硬件、OS五花八门,这些“家底子”本身就是企业资产的重要部分,在上云时丢掉是不可能的,得利用起来;另一方面,国产化替代浪潮出现的新的底层基础软硬件,需要对应的云计算来进行适配。
 
这时候,一套能够将既有的资源综合利用起来,尤其能够匹配国产化基础软硬件的专有云体系就成为必要,公有云契合不了这些需要。作为对比,在国外,由于长期标准化的数字化建设,以及在其语境下所谓“自主化”根本不存在,对专有云的需求就大大下降。
 
当然,由于中国互联网科技在全球独树一帜,类似互联网银行这种形态天然就是专有云最好的市场,微众银行就采用了腾讯云的专有云服务。
 
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友商的行动又不算多,腾讯云跳出来大力拓展专有云,就在情理之中了。
 
况且,如果从腾讯C2B的大战略看,专有云能够服务的一般都是大型的政务机构、金融客户、制造业巨头,它们本身就是产业互联网赛道上最重要、最核心的客户。通过专有云开拓、服务好这些客户,等于在将产业赛道上最重要的部分率先完成,也由此,腾讯云内部称有2000人的研发团队在从事相关能力开发,如此投入也就不足为奇了。
 
标杆案例、积木化产品、弹性服务:腾讯云专有云的三张牌
 
在公有云攻城略地的同时瞄准专有云,试图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并契合腾讯总体战略发展要求,至少目前来看,腾讯云的这个构想背后已经通过过去的动作建立起三大支撑,有了基本的底气。
 
1、在行业更显著的“标杆效应”下,先做出了标杆
 
公有云与专有云最直接的不同,是产品是否经历过“大规模检验”。
 
在公有云平台上,大量企业客户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服务,长期而快速的迭代让云计算产品得以快速成熟,大规模检验等于让前人替后来者趟了雷,这有点类似于飞行安全某种程度上是依靠过去几十年不断飞行、不断发生事故来完善一样。
 
而专有云针对单一政企组织定制化,显然就意味着没有“大规模检验”,没有人趟过雷也不可能有人来趟雷。
 
这时候,专有云的市场扩张会比其他云计算服务拥有更强烈的标杆效应——越是能够在大的政企组织做好的,就越能够得到信任,甚至只有先拿出几个好的案例,才能迈出合作的第一步。
 
而腾讯云特殊的发展过程,让它获得了这种标杆案例上的优势。
 
必须注意的是,腾讯云专有云的发展不是我们在云计算产业中常常看到的那种,先有一个业务方向然后分不同场景去拓展的过程,它的起源,与腾讯最早在技术上支持微众银行的发展有紧密的关系。在内部团队服务微众银行建立金融数字化体系后,腾讯云将这种经验和能力泛化,在金融云领域扩张,形成了以金融云为主的专有云业务,到后来,金融云能力进一步泛化到众多场景,形成了今天渗透到多个领域的专有云业务。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