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数字化从未如此重要的今天,推动创新风潮、激发创新动力的“产教融合”被格外重视,开始走向更全面的社会参与和价值落地。
不久前,由教育部牵头主办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启总决赛,作为中国覆盖面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盛会,该大赛过去一直是高质量项目涌现的舞台。而除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参与,本次大赛最引人注目的,是面向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医科等产业领域首次增设了产业命题赛道。
该赛道邀请众多产业科技巨头为大赛命题,直指产业创新前沿。例如华为设置了鲲鹏、昇腾AI、华为云、CT、消费者云、鸿蒙等多个领域的几十个命题,最终进入决赛的50支参赛队伍中有13支选择的是华为技术提出的命题。
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鲲鹏产业命题,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云图团队以“鲲鹏BoostKit大数据Spark图算法优化”获得了产业赛道全国金奖,这个命题的选择和落地,表明产教融合已经进入全新的阶段,基础创新推动着产教融合走向倍增式发展路径,迎来全新的阶段。
数字化需求膨胀,产教融合需要“杠杆化推进”
强大而系统的后备人才培养,直接的赛事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创业的大力助推……在全产业、全场景数字化需求快速膨胀的今天,产教融合凭借多重价值被寄予厚望。
然而,虽然从宏观决策层到高校、企业、机构等各关联方都在努力,但过去的产教融合还面临产教的协同性有待提升、成果的落地性还需要加强等现实痛点,当前已有很多配套的动作在跟上。
而值得关注的还有,过去的产教融合“单一项目”式推进的做法仍然占据主流,产、教各方往往通过合作或赛事等方式,就具体的产业创业创新项目进行推动,孵化出一个个直接的应用成果。
这本没有错,但它在根本上是一种“加法思维”,一个个积累起融合转化成果。
随着产业数字化需求的加剧,作为底层推动逻辑,产教融合必须发挥出更强力的效应,以“乘法思维”通过必定有限的精力投入来驱动倍数成果的出现,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事半功倍,满足产业需求。
实现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将产教融合的目光往基础软硬件创新牵引,通过基础创新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多个产业、场景的成果涌现,发挥基础创新在推动应用创新方面与生俱来的杠杆价值。
而这,就是华为在此次“互联网+”大赛上相关的命题以及对应的帮扶动作所践行的道路。
无论是“鲲鹏BoostKit大数据Spark图算法优化”,还是“基于昇腾全栈AI软硬件平台技术,探索有具体落地场景的技术应用创意作品“,或者“使用MindSpore高阶工具”,这些闯入决赛的命题都体现着更底层的基础创新。
以鲲鹏命题为例,其BoostKit优化的大数据Spark图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基础软件技术,在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中常常可以见到的诸如电力系统故障分析、航班规划、道路导航甚至金融反欺诈分析,都有图计算的驱动。
一方面,图计算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新的战略制高点,在自主性方面,这个命题契合了产教融合的重要目标——推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图计算可以作为平台化能力系统来驱动多个实际生产领域,实现典型的杠杆效应,四两拨千斤,加速了技术落地的脚步。
可以看到,这样的产教融合项目如同在水面丢入一颗小小的石子,激起范围不断外扩的波纹,最终溢满整个水面,改写了产教融合往往从单个应用创新项目出发的做法。
多维度条件具备,产教融合的基础创新“杠杆”已成
鲲鹏计算下产教融合基础创新杠杆的形成,与已有的多个方面动作和准备有关。
打穿“教”,做好了基础创新的“基础”
客观地说,很多产教融合的企业参与方,往往只是单方面在某个赛事或者某些项目上进行直接的高校合作,虽然也贡献了一定的力量,但因为合作仅限于一次活动或一个项目,很难将产教融合持续推进。
而鲲鹏在此次大赛之前,早已有体系化的产教融合行动。
例如,教育部指导下的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项目已经在72所学校落地,2021年预计开课1300门,培养2000+先锋教师,发布10+本教材教辅,2022年还将继续发布16本教材,7本教辅,其中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是将鲲鹏等根技术融入高校课程,在“教”的阶段就将最前沿的基础创新落地下去,实现教与产的无缝切换。
通过开设课程虚拟教研室,“智能基座”要在5年内赋能超过两万名优秀教师,累计培养超过五百万名理工科学生,借助这个东风,可以说鲲鹏已经完成在“教”方面的全方位渗透,为基础创新打好了“基础”。
吸引“产”,最肥沃的土壤获得最精细化的耕耘
鲲鹏的潜力为业界所公认,作为多样性计算的典型代表,目前学界、政企组织都在广泛参与到鲲鹏的开发和应用落地当中。
这也意味着,鲲鹏这样的深度创新潜力有待于最优质的团队来进行挖掘,在“教”的方面全面深入高校后打好基础后,还需要“产”层面的优秀团队来撬动这个杠杆,最肥沃的土壤必须要有最精细化的耕耘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而在本次“互联网+”大赛产业赛道上,选取鲲鹏命题的团队无疑满足了这个要求。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云图团队是全球最早开展图计算研究的团队之一,本身处在国际顶尖位置。该团队提出了国际上首个关联性感知的并发图处理机制,突破了图计算面临的多项核心技术,充分挖掘鲲鹏性能,将鲲鹏服务器并发图计算性能提升了2300多倍。
在高效利用鲲鹏处理器的多核架构和硬件加速器,以及有效适配开源的欧拉操作系统基础上,云图系统目前成为该领域全球性能最佳的系统,远优于谷歌、脸书、阿里、腾讯等国内外主流方案。
而在大赛期间,鲲鹏并非只是提供一个命题,华为方面还提供了算力和赛事指导培训,帮助团队解决资源需求并推动产业成果的进一步转化,让图计算能够更好地发挥对应用创新的杠杆效应。
大型站长资讯类网站! https://www.0796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