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中世纪,西方牧师总会给信徒讲述这样一个寓言。
 
一个放高利贷的贪婪者,请求死后与自己的财宝合葬在一起。
 
死后,他的妻子挖开坟墓想拿回钱财。
 
然后,她看到了魔鬼将金币变成燃烧的煤炭,一枚一枚的塞进了她丈夫的喉咙里。
 
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主体的时代里,商人历来被整个社会所排挤蔑视。
 
西方如此,东方也同样长期保持着“重农抑商”。
 
其中,最不能被人容忍的经济罪行便是“放高利贷”。
 
时光流转。
 
千年后,我们认可了经济的社会价值,认可了合理利息的必要性,认可了风险与收益理应对等,认可了先行者应当收获相应的报酬。
 
但有一些底层的共识,至今人们都没有改变。
 
01
 
9月9日,工信部信管局召开165专项“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明确规定日期,要求9月17日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否则将直接启动处置措施,不再约谈。
 
其中,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百度、华为、小米、陌陌、360、网易等企业均参与出席。
 
在随后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叙事解读。
 
历史视角下,有人提出了《互联网“柏林墙”的倒塌》——指出行业格局又一次发生了变动。
 
其中,巨头产品生态之间的对立孤绝姿态,开始发生消弭;
 
本着现实主义,也有人提出了《微信是最大肥肉》——指出该政策的直接影响。
 
微信作为中文互联网世界中,人数最多,黏性最大的产品,其中流量价值的打开释放,将带来最直接的商业格局变化;
 
此外,我们还能看到对“开放节奏”的报道,对“开放后安全问题”的强调等多种不同角度,均各有其价值。
 
不难看出,本次改革的意志传导,具有非常清晰的“自上而下”的特性,顶层设计的痕迹十分明显。
 
因此我们认为,想要还原其认识,预判其走向,就很有必要将视野进一步放宽。
 
在“互联网的未来定位”这一整体的行业视角下去进行思考,或许会得到一些有效信息。
 
02
 
为什么农耕时期,每个文明都会对商业,尤其是高利贷厌恶之至?
 
表面看,是因为它不直接产生增量价值。
 
农业是直接从土地中产出粮食以及经济作物,手工业虽不发达,也能为农作物提供一些附加价值。
 
而商人却只是在囤积居奇,倒买倒卖,对整个社会的财富增量没有贡献。
 
但这种说法,否定了商人对商品流通做出的贡献,忽视了该群体在降低交易成本这一环节的重要价值。
 
各文明之所以对排斥商业达成共识,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它盘剥了整个社会的流通价值。
 
为什么“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因为“你”的存在,不再被视作整个社会运行的收益,转而成为了巨额成本。
 
 
 
就社会价值而言,商业(金融)存在的意义,在于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交换流通,调动资本积极性,充分发挥资源活性,降低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交易成本”。
 
但在人性的驱使下,我们总是会见到一件神奇的悖论:即一个特别好的东西,最终走向了初心的反面。
 
提高效率的,最终降低了效率;提供保护的,最终成了最大的威胁;让人自由的,最终成了最大的牢笼。
 
金融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创造了巨大的增量价值。但同时也赋予了枢纽位置的个体过高的杠杆力量。
 
当个体的欲望无限扩张后,最终便是“高利贷”这一魔鬼的出现——不仅吞下了全部的增量财富,还反过来进一步盘剥其他环节,进而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糟。
 
互联网也是如此。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