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间,打开不同手机查看同一航班机票,价格为何相差近千元?在线旅游平台背后的“大数据杀熟”近年来逐渐为人熟知。9月中旬,央视新闻在微博上发起投票“你遭遇过大数据杀熟吗”,勾选“遇到过,价格差异明显”的用户有1.5万,占了投票总数的七成。
据文化和旅游部最新公布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10月1日起,在线旅游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自2018年4月起,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投诉明显上升,截至今年9月21日,总数多达456条。“千人千价”的策略,早已扩散至旅游业之外的平台。“杀熟算法”统治了我们的生活。
大数据是怎样杀熟的?
在实体店消费,人人都可以看见商品旁边的统一标价;而当人们上网购物时,大多数时候,只能看到自己屏幕上显示的价格。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恰好为商家针对不同用户的消费习惯制定不同价格提供了便利,这正是大数据杀熟打的如意算盘。
但当几个人聚在一起比对价格时,平台就露了马脚。在提及发现方式的投诉样本中,通过对比不同账号的价格差而找到“大数据杀熟”证据的,占到近一半。
不过,网友对于“大数据杀熟”的理解很宽泛平台随用户多次刷新而涨价、购买后立刻降价、平台标价和官网不同等都被归入至“杀熟”之列。
那么系统中,什么样的人会被认定为“熟客”呢?所谓“熟客”实际上就是消费意愿更高的人,他们有可能非常“幸运”地被分配到更高的价格和更低的优惠。其中,各平台的会员用户首当其冲。
在这些杀熟投诉样本中,买得多、买得勤、买的愿望很迫切,都可能导向同一个结果买得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