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资深教授何大安教授(以下简称何教授)在《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第三期上发表文章《大数据革命与经济学创新》,认为大数据革命对经济学理论具有颠覆性,并且也使计划经济具有可行性。对他提出的这个问题,笔者在2018年已经和他商榷过一次,论文也发表了,可是,这次何教授仍旧刊发同样的观点。由于何教授的观点在经济学界有普遍性,并且这个问题涉及对经济学和市场基本问题的认识,与经济制度的未来走向有相当的关系。因此,笔者觉得非常有必要再度澄清这个问题。
完全信息与完备信息
何教授认为“大数据使完全信息和完备信息有可能”,这是他整个理论的出发点,在该文的摘要中,他说:“由于大数据革命有可能给人类提供完全信息和准确信息,因而对于经济学理论具有颠覆性。主流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以及与此相关的应用理论都是建立在不完全信息之上的,如果人类能够得到完全信息和准确信息,现有经济学理论将出现危机而需创新。”在文章中,他也提到“大数据革命显现了科技进步提供完全信息和准确信息的端倪”。
他认为,不仅厂商有可能获得完备信息,政府也有可能获得完备信息,“中央政府获取资源配置的完全信息和准确信息,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及其结构的宏观层面上的完全信息和准确信息。”由于中央政府能够获得这样的完备信息,他认为“政府宏观调控对确定企业产量仍然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对此,首先笔者认为“完全信息”的概念是模糊的。什么叫完全信息,什么叫不完全信息,以什么为参照?事实上,“完全信息”的概念并不成立,因为对个体行动而言,他只能利用他当时所能获得的信息,他不能肯定他得到的信息究竟是完全的还是不完全的,他只是“估计”他的手段能否达到他的目标,其中信息属于手段范畴。并且,对个体来说,并没有客观给定的完全信息,因为信息还是要经过他的处理,经过他的判断。另外,“完全信息”是站在局外人来看的,而不是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看,并且也是“事后的”,即局外人在事后认为那些数据对他来说是“完备”的。在事前,即便是局外人也不知道信息是不是“完全”。
其次,“准确信息”更是从局外人从事后角度出发得出的一个概念。当事人在决策时怎么知道自己的信息准确与否。他只能对信息准确与否做出判断。实际上,他关心的并不是信息准确还是不准确,而是对他有没有用。经济学的出发点不是“准确”或“完全”,而是“价值”。
另外,在现实中,除非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人需要什么信息,那么才可能为他提供“完备信息”或“准确信息”,但是,即便借助于大数据,我们也不可能知道一个人需要什么信息,因为这样的信息是在一个人的“心”里面的。
如把市场中个体孤立地考察,即这些个体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或选择手段时互不影响,并且假设都知道他们的目标(手段),同时也不存在稀缺性,那么,大数据可以帮助这些个体“一一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这不是经济学,因为这种假设和现实不符,在现实中不同个体之间的目标(手段)不是孤立的,而是冲突的(稀缺性),即存在如何兼容与如何协调的问题,正是目标(手段)的冲突性或兼容性才产生了经济学问题。而何教授的讨论和这个目标(手段)的兼容性问题完全无涉,这也意味着把真正的经济学问题排除在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