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水土保持的监测, 即是对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原因、 现状和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在进行监测数据采集的同时, 需要对被监测对象进行分析, 同时水土保持的监测需要对于数据进行专业性的分析, 并从分析数据中得到水土流失的因素和流失过程。从 20世纪 70年代开始, 水土保持工作开始走向规范化、 自动化和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 3S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方面的应用, 使得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由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同时国家和水利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技术规程, 有效推动了全国水土流失预防、 治理、 设计和监测的工作。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国内外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已经收获了较为长远的进步和发展, 现阶段开始趋向于多学科的有效交叉, 主张在合理运用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出相关技术的应用优势。较为常见且使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举措就是径流图法和人工模拟降雨法。径流图法相较于其他的方式来说具有操作简便、 重现性好等优势之处, 因此被广泛的运用至室内试验和田间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
自 1950 年以来, Wischmeier 等人在美国已经展开了相应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针对于获取到的数据信息等加以利用, 适当提出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USLE, 并在 1978年发布了新版本, 已成为使用最广泛的模型预测表面侵蚀和细沟侵蚀。然而, 要准确地对相关因素的动态变化、 影响因素在侵蚀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做出反应并不现实。在 1986年, 美国农业部等不同的单位开始积极联合到一起, 将重点放置于物理过程的新一代土壤侵蚀预测模型 WEPP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