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数字化不仅加速了 B 端的上云进程,更「重启」了个人云服务市常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只是企业数字化按下加速键,个人端的数字化体验也得到迅速普及与渗透。个人端数字化不仅仅是个人办公、学习、生活购物、娱乐在线化,还包括个人数据存储、备份、分享等功能的云化。
今年又有一些企业再度加码个人网盘赛道,其中不乏互联网巨头、运营商。过去十几年,国内个人网盘市场经历萌芽、野蛮生长、「网盘大战」、「关停潮」后,一度沉寂。毫无疑问,个人网盘市场是一门好生意,U 盘、移动硬盘成本高、便携性不佳,个人数据云端存储于相当多一部分人而言,属于刚性需求。但可惜的是,国内网盘厂商却用错了「姿势」。
喧嚣之后,回归理性
2000 年代末到 2010 年代初期,国内网盘厂商如雨后春笋一般诞生,比如,大家熟知的 115 网盘、百度网盘、360 云盘、Dbank 华为网盘、阿里酷盘、金山快盘。近百家个人网盘企业「同台唱戏」有着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4G 前夜,4G 速率是 3G 的十几倍,个人数据处理量翻倍,随之而来的是 C 端巨大的数据存储、备份需求。
此外,云计算正处于萌芽阶段,云计算概念对 C 端渗透的体现可能要更快一些。就这样,在移动互联网、4G、云计算多个因素糅合下,国内个人网盘企业为争夺用户与流量,开启 C 端的「跑马圈地」。
2012 年,国内个人网盘市场竞争「白热化」。几乎所有厂商策略相同,通过免费扩容扩大用户规模。但烧钱没有换来应有的规模效应与用户习惯,在用户「付费」习惯养成之前,不少厂商因不堪成本重负,自己先倒下了。
个人网盘厂商的成本既包括服务器中的存储成本,还包括宽带成本。有知乎博主算过一笔账,一个用户存储 12GB,每 GB 空间单价 1.5 元,每年支付 18 元,一千万用户存储成本将约 1.8 亿。而厂商给运营商支付的带宽费用更高,是中小型网盘厂商不能承受之痛。
尤其在 2016 年,国家对网盘灰色地带监管收紧后,个人网盘行业迎来全面「洗牌」,企业集体退潮,网盘市场仅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家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