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厂,开好一场会有多困难?

在国内一家电商平台任职的李晓,十一期间在家仍然忙于开会。她不停接收领导各种会议安排,整理材料,并通过群消息、邮件、日历等各种手段,反复提醒同事们会议时间和参会链接……繁琐的开会程序让本来打算回老家度假的李晓非常郁闷。假期结束回到公司后,李晓对开会的恐惧变得更严重了。
 
在家远程视频起码不用担心会议室的问题。而在公司,抢会议室已经成为所有科技大厂的普遍难题。
 
眼下正值双十一备战期,李晓每天需要参加的会议平均下来七个以上,再加上组内的周会、部门例会等,需要李晓预定的会议室每天就得三四个,有些楼层会议室可以提前一周预定,而有些楼层的只在前一天才会放出来,“抢这些会议室,就像打仗一样,(时间)精确到秒。”
 
其中一次得而复失的经历给李晓留下深刻印象。那天她们小组好不容易定到一个会议室,遇到组长的领导临时召开一个会议,结果组长就讨好地让出了。
 
抢不到会议室后,李晓她们就只能转战到公司休息区讨论,“一堆人要弓着身子盯着一个电脑屏幕,真想骂人。”
 
这还没完,会后小组成员还要轮流整理会议纪要,做成文字版发给全员。李晓最害怕的就是被公司派去参加行业大会,回来整理会议资料,动辄几小时的语音,“要么自己辛苦熬夜,要么就得花钱找专业速记。”
 
 
 
在动辄过万人的科技大厂里,随着各工种之间越来越强调团队配合,会议占据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但一个骨感的现实是,反感开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钉钉新任协同产品负责人傅徐军在采访时介绍,过去一年,钉钉上就有超过2亿场线上会议,但也有大量用户反馈希望有一个更好的开会工具。
 
从社交平台上随手一搜,有关“大厂会议”的吐槽随处可见,总的来说,年轻人讨厌的并非会议本身,而是与开会相伴的其他事项:
 
比如没有实际输出的会议,“二十分钟能说完的事情要用一两个小时blabla一堆,人都听困了”,或是工作时间之外的会议,“要下班了开会,要去吃饭了开会……然后开会占了工作时间导致工作没做完又要加班。”
 
 
 
说到底,在时间即成本的高强度工作下,大厂员工反对的是毫无效率的形式主义会议。
 
为了避免浪费时间,打工人开始利用会议时间各种摸鱼。针对全美国微软员工的开会摸鱼情况,斯坦福大学和微软研究院还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
 
论文中写到,微软美国员工会在30%的会议上编写邮件,25%的会议上编辑文档,“如果不用打开视频或音频,那直接变成了‘干私活’的天堂。”
 
而且,时间越长、参会人数越多的会议,员工分心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论文提到,80分钟以上的会议,员工分心概率是20分钟的6倍;10人以上的会议,员工分心的概率接近1对1会议的3倍。
 
可想而知,在大厂想要开好一场会,该有多难。
 
 
 
同样在互联网大厂担任产品经理的魏磊,也没少吃开会的苦。在魏磊看来,一些会议表面是头脑风暴,其实就是领导带着下属胡思乱想,跟会议主题毫无关系。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世时曾说过:“除非你清楚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目标,否则,不要召开会议。”
 
有一次,魏磊临时被通知参加一个会议,开始之后才知道是关于一个产品新功能上线的复盘会。在经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七嘴八舌讨论后,什么有意义的结论都没推导出来。最后,领导拍了板,说要再找个时间继续讨论。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