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天,进攻的淘特还能高速增长吗?

淘特,这家脱胎于阿里,发展一年半的业务,正在逐渐从“五环外”,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心。
 
根据阿里财报显示,在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12个月,淘特的年度活跃消费者(AAC)增长至超过1.9亿,单季净增4000万,截至9月,淘特“以消促产”带动全国近500个县区、11万农业合作社将农产品(000061,股吧)卖到五环外。
 
淘特原名淘宝特价版,2020年3月正式上线。今年5月,淘宝特价版宣布品牌升级,正式更名为淘特。与花小猪、蜜雪冰城等品牌成为下沉市场新生力量,淘特用一年半的时间实现用户近2亿。
 
淘特成立至今,一直摆脱不开的话题是,和拼多多有什么区别,以及是否有能力抗衡这个庞大的竞争对手。6年前,拼多多以颠覆者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以势如破竹的势态拿下了千亿美金市值。
 
而同样看中了这个机会的淘特,从出生开始就自带阿里巴巴沉淀多年的数字商业、智慧物流、普惠金融等基础设施,亦以凌厉的攻势,让人们看到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根据官方数据统计,从6月开始,到9月,苹果App Store应用下载榜单中,淘特长期霸榜。
 
淘特的迅速崛起,除了再次证明国内下沉市场的巨大商机和价值之外,也离不开自身的基因。事实上,几乎所有做下沉市场的电商平台,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无论是处于上游的工厂、商户,乃至农村的产地,还是下游的消费群体,都过于分散,并且依赖传统的买卖方式。卖方多为中小型企业,长久以来缺少关注和有力的流量扶持,而且销售模式过于粗放。而下沉市场的买方群体,虽然属于价格敏感人群,但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要求并不低,且长期面临缺少购买渠道、物流过长等糟糕体验。
 
如何同时解决两方的痛点,在夹缝中提供独特的价值,一直是所有做下沉消费的电商平台所持续探讨的核心关键。淘特的野心,不仅仅是想想做特价版的淘宝,或者说另一个拼多多,在五环外等下沉市场中,淘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一颗来自江西寻乌的红心猕猴桃千里迢迢来到城市消费者的手中,会经历怎样的“冒险旅程”?
 
两年前的场景是,果子采摘之后,经由果农,低价卖给产地的收购商贩,集中运输后,达到当地的批发市场,加价转卖给销售地的商贩,再经过曲折的路程,一路颠簸,到达销售地的批发市场,最终高价卖给消费者。
 
层层环节下来,消费者花了不止两三倍的价格,拿到了一颗已经不太新鲜的猕猴桃。供应链的冗长,还有着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问题,并且加大了送达消费者的时间,对于猕猴桃等“娇贵”的水果而言,这简直是致命的。
 
 
 
面临同样问题的还有陕西洛川的苹果。过去苹果卖得最好的时候,在原产地,一斤80分的果子(指个头较大的优质苹果)可以卖到四元左右,最近几年却卖不到三元。还记得在电商平台并没有那么流行的年代,村民为了能够让自家的苹果卖个好价,绞尽脑汁地提高苹果的卖相。那几年县里每个月都会来一些所谓的农业专家开讲座,邀请村民去免费听。“专家们确实会讲一些提高苹果产量和质量的技术,但讲着讲着,他们无一例外地开始推销化肥。”洛川村民刘娟说,她去听过几次,专家会派人在屋外把守,“如果不购买他们的化肥,人就出不去。”
 
东西卖不出去的,不仅仅是田间地头的农户,还有中国漫长产业带上的工厂们。鲜少有人知道,在河北保定以前是生产人民币用纸的地方,上世纪八十年代,保定满城就沉淀了造纸能力,并且在相关产业链上吸纳的就业人口达 5 万多人。那里逐渐发展为北方最大的生活用纸产业带,聚集了几百家纸品加工厂,产量约占全国市场份额20%左右,有 “华北纸都 ” 之称。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