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高科技吗?如果二十年前问人们这个问题,几乎不会有人怀疑,互联网当然是高科技。
然而,伴随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业态与受众不断下沉,互联网“高科技”的光环逐渐褪色。一些人觉得,互联网企业并不再是探索科技新边疆的创业传奇,发生在它们之间的,是旷日持久的商业鏖战。
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繁荣,曾经得益于信息技术普及与弥合信息资源落差的红利,得益于一个个来自底层小人物的励志故事,同时也在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与越发强烈的批评呼吁声中,亟待新的蜕变。
10月19日,阿里巴巴发布了第一款通用CPU芯片——倚天710。这样的技术成果,正印证着互联网企业顺应时代浪潮的变化。
在2021年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张勇提出,科技不仅创造商业价值,更创造社会价值。在他看来,科技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既要追求先进技术,也要思考如何与整个社会共享科技飞速发展的成果。
从享受红利到创造红利,从现有技术普及到研发探索未知,如何用科技力量担负起“科技攻坚”和“共同富裕”的使命,成为了互联网企业走向后疫情新商业时代的主旋律。
互联网是什么样子,在三十年前,还是一个如同今天的量子计算、6G通信一样高深莫测的话题。
1986年,中央提出“863计划”,信息技术即被列入重点投资、追赶欧美的七大领域。随即,中国信息工程启动,Internet也走入中国。
在那个鸿蒙初开的年代,无论国内外,整个互联网只能提供远程登录、文件传输、电子邮件、新闻等四类基本公共服务,而且加不加入国际互联网仍旧是各国争议的话题,对计算机病毒的恐惧更是比计算机本身散播得更快。
即便是用过了解互联网的人,也如“瞎子摸象”各有各的理解,互联网商业化、生活化的愿景更只存在于评论家们信誓旦旦的预言当中。
90年代初,美日韩半导体大战正酣,底层技术一日千里,但前沿尖端科技与普通人生活工作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1995年5月,中国第一家互联网网络服务提供商瀛海威成立,在中关村(000931,股吧)南大街竖起“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的巨幅广告,标志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诞生。
瀛海威作为中国大众的互联网启蒙者,率先在北京魏公村办了第一家民营互联网科教馆,免费普及网络知识。
两个月后,杭州西湖边,“中国黄页”诞生,迈出了让当时玄之又玄的互联网技术服务普通中国人的第一步。
“如果我们失败,我们并不后悔。”31岁的马云这么说。
谁也不知道互联网的未来在哪里,但互联网创业如雨后春笋,各种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互联网服务千家万户的时代似乎已经到来。
然而,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数千家公司死于资金断裂,行业一片尸山血海,就连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开通送货业务的电商领军者MY8848商城也倒在了上市前夜,没能迈过互联网技术普惠化的鸿沟。
经历了这一波汰换,阿里巴巴等幸存者们才终于迎来了中国经济崛起与信息技术爆炸的时代机遇,找到了适合中国市场的免费模式,不但搭起了技术普惠的阶梯,还在数以亿计的代码中,对业务难题不断深入求解,一步步实现了从互联网普及者到技术开拓者的转型。
2008年,当时天猫还叫淘宝商城,与淘宝本身的商品库和店铺系统互不相通,购物需要重新注册下单,效率低下、成本高企,毫无体验感,更无力应对用户体量的爆发式增长。
业务需求的紧迫使得淘宝技术团队对系统进行拆除重建的工作,构建起公共模块,打通两套业务和数据系统,摸索出了今天阿里分布式系统的基本架构。这一套架构,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阿里云。
阿里云的出现,不仅让阿里巴巴在消费者端的业务有更坚实的技术和算力基础,也提升了阿里在企业端的综合服务能力。
正是阿里巴巴们多年的普及,打通技术成本壁垒,让原本高深莫测的互联网在普惠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彻底褪去了神秘色彩,推动中国在信息化赛道后发先至,实现弯道超车。
以阿里巴巴为典型,彼时厮杀正酣的互联网巨头们实际上共同完成了互联网技术的普惠下沉,也打破了自己坐享互联网技术红利的安逸。
随着业务越深入,互联网越普及,技术本身的价值越来越超过了表层商业化,阿里巴巴走到了又一个关口。
大型站长资讯类网站! https://www.0796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