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惨带货包装术剧本百元能定制,借苦情吸粉靠直播变现

悲凉的音乐回响在视频里,一位身着沾满泥土旧衫,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伛偻着腰,望着地上堆满烂果子的果林流着泪。屏幕上缓缓出现“水果滞销,好心人我们一起帮帮老人家”的字样。
 
短短几分钟,老人无助处境难免激起买家恻隐之心,但短视频兴起,“全民带货时代”让这样的情景真假存疑,“卖惨”成为带货捞金的一条捷径。
 
“卖惨视频大多都是‘开场一张图,内容全靠编’。人物、背景都是虚构,故事剧本网上随处可买。”在四川经营着一家MCN机构的林华(化名)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主播正是利用这些悲惨故事触动网友善心,进而达到自己牟利的目的。”
 
贝壳财经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卖惨”内容背后无论从人设、话术还是文案筹备、拍摄团队,多有人为包装的痕迹。其中,“短视频剧本”价格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
 
老何(化名)曾经和几个在广告公司的朋友做起“卖惨”生意,不仅将工作室设在环境破旧的县镇,还安排上了年纪的朋友担任演员,每天穿着破烂衣服,“出镜人物必须突出‘穷困潦倒’,怎么可怜怎么来,只有这样才能引发网友的同情。”
 
直播带货的致富密码:“卖惨”
 
“卖惨式”带货由来已久,曾经出现在大街小巷里的“江南皮革厂倒闭了”正是其中典型。而如今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爆发,这一套路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多年前那场“水果滞销,帮帮我们”的热搜事件更是将其推向高潮。
 
“之前就因为看到直播里一位六七十岁老人可怜地坐在果树下,加上凄凉的背景音乐,忍不住下单。”阿珂(化名)对曾经这一幕印象深刻,尽管价格比超市更贵,而且收到的水果大小、口感都很一般,甚至不少已经发霉烂掉,但自己并不在意,觉得这只是一份救助的心意。
 
“后来才知道是场骗局。”阿珂自此对苦情卖货有了戒备。
 
“以前只知道大多数‘农产品(000061,股吧)滞销,帮帮农民’啥的是骗局,但没想到还有更多的场景和内容。”同样沉迷刷短视频的小飞(化名)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他偶然间在视频平台刷到一位单亲母亲,带着残疾孩子在大街上卖一些手编的小玩意。视频里,孩子坐在纸壳上哭个不停,母亲则一边安抚着孩子,一边不断向路过行人推销着商品。
 
翻看对方视频号时,他发现这一账号已有十多万粉丝,商品橱窗里挂着多款商品,每款都有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购买。加上对方微信后,小飞注意到此人朋友圈每隔几天就会发布类似卖惨视频以及个人捐款链接。
 
“最开始还感慨对方挺不容易的,但后来发现有些蹊跷。很多视频都有特写、分镜,感觉拍摄角度和手法都很专业。”小飞因此留言质疑“生活困难”的真伪,但他很快发现对方将自己的留言删除并拉黑了关注。
 
多位消费者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平日经常刷到诸如“低价卖货以为孩子筹治疗费”、“乡村老人卖山货维生”等剧情凄苦视频。不过,这些账号通常隔段时间就会清空所有视频,而且很快就能在其他成立不久的新账号上看到类似内容。
 
“卖惨是直播带货的‘致富密码’,讲一个悲惨的故事,让网友同情。一旦触动网友内心,就容易获得成功。”林华告诉记者,此类UP主会先在视频里发一些类似探望孤儿院、帮助流浪孩子寻找父母、给捡垃圾的孤寡老人送外卖等视频内容,同时留下文字:希望小伙伴能点亮小红心,支持UP主每天宣扬正能量!。
 
“不少网友在刷到此类视频后,通常都会点赞和关注。当点赞数达到一定规模后,账号会得到系统推荐,获得更多的粉丝和流量。”林华说,此时早已树立了“正能量”形象的UP主自然顺理成章地开起“爱心直播”。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此类“卖惨”直播所售商品大多倾向于山货、工厂积压商品等相对便宜的东西。
 
“UP主对消费者人性剖析得很透彻。这些商品价格不贵,也能体现爱心,消费者容易建立信任关系。在购买时比常规直播更有下单冲动,即使‘货不对板’也不会太深究。”林华说。
 
 
 
某账号中的视频内容,橱窗里挂着多款商品。
 
凄惨剧情+弱者自强吸粉,攒足人气直播变现
 
“卖惨式”营销在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中一度成为常态,既有主播“哭诉”卖货只是为了养活家庭,也有工厂老板称“疫情导致工厂倒闭,成本价抛售给员工发遣散费”。
 
“哪有那么多做好事不求回报的视频,基本上都是营造出来的。”早已退圈的老何(化名)深谙其道,两年前自己因为羡慕主播“动辄带货获利”的生活,拉上几个在广告公司的朋友做起“卖惨”生意。
 
包装身份是第一步,老何特意将工作室开设在当地环境比较破旧的县镇上,同时安排一位上了年纪的朋友担任演员,每天身着破烂衣服,颓废落寞地出没于菜市场、老街等场合,“出镜人物必须突出‘穷困潦倒’。”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