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数据、扒成分、看报 硬核消费者肝不动今年双十一

今年的双十一,你还“肝”得动吗?
 
零点过后,少了那些电商平台的战报、少了消费者们“抄作业”的询问、少了尾款人们对于支付困难的抱怨……
 
这似乎释放了一种信号,今年的双十一“降温”了。
 
有人猜测是因为成交量惨淡,有人猜测是因为数据冗杂,无论哪种猜测,都会让人联想到,这一届用户是不是买不动了?
 
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去年“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出现,我们的生活和购物观念被深刻改变了,越来越多的人对花钱这件事变得谨慎。
 
本期显微故事聚焦一群双十一期间“肝不动”的用户,他们中:
 
有的人曾是剁手一族,曾在双十一后每天收20多个包裹,但今年却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人都不爱购物了;
 
有的人曾每年购物节都要买4万多元的东西,但今年却错峰双十一消费,只为了“买的东西能及时收到”;
 
有的是每个月家里固定支出1.5万元的北漂一族,今年双十一开始更理性消费,研究参数而不是品牌,“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还有的人因为职业关系开始关注“参数”,不再为品牌溢价掏更多钱,关注产品本身,同时按需购买,获得了自由。
 
他们解释了为什么今年消费者们消费乏力,也更能说明,当前形势下,消费者们到底需要什么,他们的改变,到底意味着什么?
 
以下是他们的真实故事:
 
 
郑佳想了很久,都想不出还应该在购物车里加点啥。
 
双十一前,郑佳加入了许多购物群,按照她的经验,每年11月初,群里就会充斥着来自各平台网站的购物链接、营销活动、以及大家买东西的功课、凑单“发车”、甚至是彼此分享自己下单的数量。
 
11月10日深夜,郑佳等着零点时刻的到来,她想看看自己是不是漏买了什么东西,想看看11日零时群里是否会有其他人分享自己的购物“作业”。
 
11月11日零时十分,郑佳有点困了,但群里还是一片寂静。她有点按耐不住,问了问大家,“你们还没下单吗?”
 
“买不动了”、“不知道买啥,在等其他人分享呢”、“你买了啥,先借我抄抄”……
 
没想到,群友纷纷表示自己“买不动了”,甚至有人为了不过双十一,前一天晚上十点半就睡了。
 
“原来这种‘消费乏力’不只是我一个人有的感觉”,郑佳说,从2011年开始她就参与双十一购物,消费最多的那年,她平均每天能收到20多个快递,甚至要网购一个小拖车来搬运这些快递。
 
 
 
当时,郑佳最享受的就是双十一之后在家等待包裹上门、然后一一拆掉的兴奋感,但这一切,今年都不存在了,“我觉得大家都‘肝不动’了”。
 
来自双十一“大本营”杭州的瑞姐也有类似的感受。
 
“现在买东西那么方便,平时的各种购物节也很多,为什么还要等双十一呢?”
 
瑞姐也曾是“网购大户”,往年双十一年均消费总额都达4万多元。
 
但今年瑞姐来不及等双十一活动开始,就下了2单,买了笔记本电脑和零食,提前宣告了双十一结束。
 
“刚需急用的东西来不及等双十一,而那些优惠的东西如果不是刚需用品,没必要买。”
 
宋凯是传说中的“中年爸爸”——每年双十一,他都要帮全家人拿快递,孩子的生活用品、妻子的化妆品、家里的日用品。但今年,宋凯感觉自己拿快递的次数大大降低。
 
 
 
“妻子对买护肤品的热情都没以前大了“,宋凯说,妻子不仅厌倦了每年在各种平台算满减、叠加券的热情,就连对护肤品也不再盲目的品牌追求。
 
相反,妻子还开始在老爸评测公众号查阅文章,研究护肤品、母婴用品的成分,还和他说以后要“理性购物”。
 
或许疫情影响、也或许是对各种购物节的厌倦,宋凯的妻子还把老爸评测平台介绍给身边的朋友,理由是,“与其买贵的,不如买对的”。
 
“‘肝不动’的主要原因是,大家购物越来越理性了”,今年刚生二胎的奶爸老陈说道。
 
 
 
老陈是一名理科生,从有第一个宝宝开始,他就亲自研究孩子的吃穿用度,是个货真价实的“成分党”。
 
“以往大家购物很盲目,别人买什么自己就跟着买什么,所以品牌营销的空间很大”,老陈说,“但今年大家的消费欲望本身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就更会计较自己买的东西是否值得,成分是否健康”。
 
“买少点,买好点,买对点,这些和价格、数量无关,和成分有关“,作为一个多年不盲从他人、不跟着一起过双十一的“理科直男”老陈判断,今年的双十一大家“肝不动”就是一个最好的解释。
 
 
 
“成分党和抠门无关”,这是过去3年,老陈无数次和身边人解释自己为何不过双十一的话。
 
作为建筑行业的从业者,老陈无时不刻都在和“材料”、“标准”打交道。孩子出生后,他也习惯看孩子生活用品的参数。
 
“相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品牌介绍、品牌故事,成分最简单直接,数据不会骗人。”
 
 
 
但这种做法,在双十一最火热的那几年,往往不被周围人所理解,就连老陈的妻子也劝他大气一点。
 
妻子总说,“贵有贵的道理,大家都买,你跟着买,总不会错的”。有时,某些行业和产品缺乏标准,找不到依据的老陈也不得不妥协,只能挑大牌买。
 
然而这几年,当各种品牌商曝光出成分问题等负面时,老陈拿出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和家人据理力争时,这些有理有据的标准说服了家人。
 
“买大牌总归有保障",这也曾是瑞姐一直的购物宗旨,她曾为了买国际大牌护肤品,甚至不远万里找代购从原产国买,只为节省一些税费。
 
 
 
老陈的妻子和瑞姐的购物观也是大部分普通人购物的习惯,当你无法科学地研究产品成分时,品牌和价格是购物决策的主要参考,风险相对最低。
 
但这几年,这个“习以为常”的消费习惯正在不断被挑战。
 
老陈还记得,上小学的大女儿从学校领回新书本,让其帮忙包书皮。
 
当老陈在网上需寻找好看、质量过关的书皮时,他发现市面上常见的书皮以聚丙烯PP、聚乙烯PE和聚氯乙烯PVC等,而PVC材质的分子间作用力太强,必须添加增塑剂,可能存在毒性。
 
 
 
 
但大部分PVC材质的书皮并没有标注自己的成分,这也让老陈有些担忧,那些不懂成分的父母为了好看,或者只参考了其他消费者对商品外观的评价后购买的书皮,会不会对孩子的健康存在一定损害。
 
老陈的担忧很快就成了现实,瑞姐就是“有毒书皮”的受害者之一。
 
瑞姐的本职工作是一名教师,“孩子们的书皮各种各样,有的还带香味,经常看到学生们互相分享书皮的味道”,一开始瑞姐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她自己给孩子选购书皮时也只从价格判断质量是否优良。
 
然而,2015年,一个叫做魏文锋的人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名为《开学了,您给孩子买的包书膜有毒吗?》的文章。
 
文章中附上了不同品牌书皮的检测报告:报告中7份样品中,有7款邻苯二甲酸酯超标,有1款多环芳烃超标。前者致癌,后者侵害身体机能。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