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怎么转身起舞,大型企业的数字化之旅

刚刚结束的双十一,数实融合不仅改变了电商的运营底层逻辑,更是穿透进入了实体产业,带来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变革。
 
据统计,仅今年的京东11.11,就创下了有史以来商品SKU、参与者之最。其中仅“城市热爱购”一个版块,就联动了全国七十座城市,5000家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入园企业,整合十余条特色产业带,通过“供应链+平台运营+电商直播”,为用户带来了数十万种乡村特色产品。
 
历史之最的背后,是从国企巨头,到乡村果园,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数字化,纳入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互联网巨头们不断下沉,拥抱实体产业的一个阶段里程碑。
 
面向未来,SKU上网只是第一步,数实融合,已经成为了千行百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但对于大部分实体产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企业类型来分,目前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互联网企业,本就生在数字化;第二种,新型制造业比如蔚来、理想、小鹏,他们没有历史的包袱,在企业诞生之初,就开始了制造业与数字化的融合;第三种,则是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是庞大的企业规模中千头万绪的需求涌现;另一方面,则是已有的软件系统要如何跟上不断发展的新兴数字化趋势。
 
为此,中化能源以“线上中化”为主题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建设全面的数字化公司,打造全在线、全连接、全协同的数字化环境,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式重塑组织关系和生产经营方式,重构客户服务和产品创新能力,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
 
对中化能源为代表的实体产业巨头来说,数字化、上云是一道必考题。但从现实角度出发,中化能源是一家规模庞大的集团型企业,业务覆盖勘探开发、石油贸易、仓储物流、炼油化工、成品油销售、化工品销售乃至产业园区全产业链,尽管各个业务独立发展态势良好,但总部层面需要协调时,各个业务的数字化建设,却如同一座座互不相连的孤岛。
 
 
 
那么,连通这些数字化孤岛有什么办法?
 
中化能源为代表的制造业巨头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数字化转型?
 
而他们的数字化转型,又是否有可参考的范本?
 
问题一个个接踵而来,难度无异于让大象转身起舞,一场实体企业的数字化之旅就此展开。
 

解决数字化孤岛,
 
炸岛造陆or跨海搭桥?
 
作为中国的第四桶油,中化能源决定开启一场前无古人的数字化变革,将整个公司的治理,全部搬到“云端”。
 
迈出变革的第一步,他们决定,首先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回顾过去,中化能源集团性的通用管理系统,例如OA办公、统一邮件、单点登录、ERP等,主要集团统建为主,在管理思路和流程上,基本与集团保持了一致,在过去本部对各个BU的管控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具体到各个BU层面,大家会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以及需求,建设独立的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对BU内部的管理与创新起到了不小的助推,但各个BU之间,则存在着数字化发展不均衡,运维与服务分散、系统和资源分散、能力共享不足等问题。
 
 
 
整体来说,智能管控有待提升、业务系统独立运作、平台共享能力缺失,这是接下来中化能源需要重点解决的三大数字化难题。
 
而到了解决方案层面上,摆在中化能源面前的,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路线的选择:IDC预计,2023年将有90%的企业在数字经济中构建“数字化原生”IT环境,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但了解怎么做大规模的制造业巨头们,其实对怎么建设大规模的数字化系统,并没有太多经验,必须求助于外界。但对于解决数字化孤岛来说,业内云服务巨头给出的两条典型路径,哪个才是合适自己的?
 
还是以连接孤岛作比,第一条路,就是选择大投入连根拔起,把原本的孤岛全部炸掉,从头建立起一套大的数字化系统;第二条路,则是小步快跑,不对原本的小岛大幅改造,而是通过建立起跨海大桥,来保证彼此的互联互通。
 
两种模式优缺点都很明显,炸岛造陆,虽然改变彻底,但工程量巨大,投入多,风险也随之变大。传统模式下,中化能源每年的IT投入高达几十亿之多,炸岛造陆,一旦失败,不仅意味着从前累积的百亿规模的IT投入打了水漂,更会在旧的秩序被破坏,新的秩序未建立成功之际,让企业陷入可怕的数字化管理真空状态。
 
显然,激进的连根拔起式改造,对于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巨头而言,是一场冒不起的风险;那小步快跑,逐步建立跨海大桥,就一定是大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最优解吗?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