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不能搞定实际问题的用研都是耍流氓

在某互联网社群公众号上看到一篇网易某PM写的关于用研工作心得的小文,特别感慨,再加上《乌合之众》的刘震宇童鞋不断催促,遂提笔写下自己近十年用研工作的行业心得体会。
 
先介绍下,本人Jacky,爱好:吃(出差到处试各地饮食)喝(没事试各种新饮料)玩(看书看电影)乐(周末遛娃玩儿)。毕业后一直在做着市场研究的工作,现在企业方做用研,越来越聚焦于产品方面的用研,以及用研结果的应用。同时也开始觉得用研这个行当还是有实际价值的,还可以有更多的拓展空间。
 
今天Jacky就来说说用户研究的那些事儿!
 
为什么很多企业会觉得用研没用?
 
接触过很多企业,大到百亿,小到几千万,对用研工作都会或多或少存在很多的疑问:花钱做用研到底有啥用呢?甚至听说某领域行业领头羊在去年业绩下滑时,大幅裁减各事业部的用研团队作为替罪羊,比比皆是。
 
我在这里不耽误大家时间去讲什么企业对于用研的误区这种老生常谈了,根据我多年的经验,用研最难的四点如下:
 
1、准确而清晰的用户调研目的和目标,是调研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调研结果良好有效应用的首要条件
 
有童鞋会说,这不是废话嘛,难道我还不懂这个?一般我们做用研不就是去分析用户画像、用户的购买行为和使用行为、用户的使用满意度、用户的痛点嘛!No、No,这些都不叫做“研究目的和目标”,这些仅仅是调研内容而已!
 
传统的用户研究员往往有一种误区,以为自己懂得用研的方法和技能就足够了,这是非常错误的。在企业里,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是战斗在一线的人,尤其是产品经理是最了解产品的人,而用户研究员是辅助角色,就像足球比赛,有人是前锋,有人是助攻的。喜欢足球的童鞋都知道,有时候这个助攻的人要求更高,所以用研童鞋不仅要懂用研的方法和技能,更要懂公司业务、市场、产品、设计、开发模式、营销等等方面,按照我BOSS的说法就是“你是否贴这份工”。
 
用研童鞋对这些业务的了解必须达到与产品经理同等的层次,才能够把握好“准确的研究目的和目标”,筛选合适的用户,选择合适的方法,问出合适的问题,遇到一些有趣的发现才会充满好奇心的去追问……所以我现在都让团队小伙伴有重点关注的品类,并且要求他们经常与产品经理们沟通,要了解他们做什么、想什么、缺什么、苦恼什么……
 
回归主题,当用研童鞋做到了以上这些,就能理解我们做调研的目的和目标不是分析用户画像,而是找到典型用户,进而区分他们的行为和需求的差异,从而制定差异化的产品系列;我们做调研的目的和目标不是分析用户的行为和使用满意度,而是拆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具体交互节点,观察用户在这些节点上的交互问题,从而改善我们的零部件造型、UI、交互设计等等;至于用户痛点更是一个烂大街的说辞了,其实产品经理最终的目的是想知道产品不好卖的问题是出在渠道布局、终端陈列、导购话术、用户认知、购买促动力的哪些环节上。
 
明白了吧?当你最开始的研究目的和目标仅仅浮于表面,用研童鞋不能很好理解这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做不好用研的,那企业当然会觉得用研没用咯,因为你最开始的目标就不贴近企业运营的实际需要,或者没有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2、洞察力和需求解读能力是用户研究员、产品经理、设计师需要具备的重要技能
 
然并卵,这两项技能好难学的~~~不是你看几本用户调研、消费心理学的书就能学会的(我基本不看,除非特别有感触的,也不会推荐给别人看)。这两项很模糊的技能真的是靠悟性和经验积累出来的。那怎么办?童鞋们好想速成哦!
 
我的经验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天赋,如果天赋不行,就要靠思维,如果思维不行,就靠团队合作!
 
(1)天赋,呃~~~这个不讲了,没法讲,我的天赋也不怎么高……
 
(2)思维,我们靠合理的思维和方法,是能够弥补天赋的不足的:
 
这个洞察和解读用户需求的秘诀就在于:深入用户的真实使用场景中,观察分析用户的自然行为,洞察并领悟到用户的需求心理。好高深吧?没事,勤于实操练习你也能掌握的。这里我更想说明的是,用户研究员、产品经理、设计师不要以为躲在空调房里、看看第三方调研公司的用研报告,就妄想能洞察和解读用户的需求,特别是对于想创新的产品品类。
 
深入用户的真实使用场景,是确保你所获得的用户需求不是他们事先准备好来会议室讲给你听的故事;观察分析用户的自然行为,是确保那些用户说不出来的、不愿说出来的、他们自己也没有留意到的需求能暴露在你面前(以及鉴别伪需求);洞察并领悟用户的心理,是确保你能以“同理心“去了解、理解和感悟到用户内心深处的那些渴望和欲望。
 
(3)团队合作,如果你的天赋和思维都不行,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他人的力量,teamwork,共同去完成以上工作,共同讨论和碰撞,理清楚用户的需求,自己闷着头是做不好用研的。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