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大猜想 互联网 地产 大变身一触即发

财政部等三个部门联合发文,调减住房交易环节的契税和营业税。此次税收调整的政策意图很明显,即进一步强力支持去库存。
 
这表明地产行业作为当下经济格局中重要的支撑力量,必须通过改革和“去库存”的手段,来解决日益严峻的产能过剩。而这能否借助互联网的手段和方法,在一些特别的点上实现突破,成为当下地产行业需进行深入思考的迫切问题。
 
地产行业尤其是商业地产的高库存的现状是:
 
因为绝对供应量的大幅度提升导致产能过剩;
 
被互联网所冲击,特别是电子商务以及O2O的兴起,所带来传统商业的变革、非集中化消费的分散化、线上取代线下、去中介化等,都对商业地产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面对这种影响,各方力量使尽浑身解数在寻找一种差异化的方法,希望能够最终消除影响,实现转机。
 
一、地产转型的基本方法:差异化、概念化
 
面对商业地产的“高库存”,地产行业曾探索过三个级别的做法解决这个问题:
 
1、1.0级别:寻找新的概念包装
 
1.0级别的做法通常是寻找新的概念包装,比如用电商概念、体验概念、吃的概念以及教育概念等,对原有的所谓商铺进行主题式的改造和包装,以求有新的转机。
 
2、2.0级别:以租代售、综合利用金融杠杆
 
2.0级别的做法无非就是突破了商品性投资属性,发展出以租代售、综合利用金融杠杆的方法。然而由于两种模式收益比的巨大差异,使得开发商意愿不高,所以更多时候是雷声大雨点小。
 
3、3.0级别:借助“互联网+”的红利
 
现在,更多的地产商和地产行业外的跨界者,似乎都将目标聚焦到了互联网元素上,意图通过借助“互联网+”的红利,实现地产行业的“互联网+”转型。
 
二、“互联网+地产”的基本逻辑
 
“互联网+地产”的基本逻辑,有以下两大方面:
 
1、用服务代替销售
 
在剔除绝对过剩供给因素外,在不做结构性调整的情况下,将因受到互联网冲击而失去线下实体商铺需求的业务进行升级体验,用服务代替销售,转商铺销售铺为服务体验铺,从而实现存量市场的更新换代。
 
2、吸收线上互联网品牌拓展线下业务
 
开放地吸收完全由互联网线上而生的互联网品牌,用其拓展线下业务以获取线下业务增量市场。如将“黄太吉”等互联网餐饮品牌吸引到线下开展各项业务,盘活线下商业地产。
 
总结而言,一方面将互联网拿走的部分升级为承接互联网线上业务的线下落地,另一方面又将在互联网线上产生的增量品牌和业务拉到线下来,实现地产承载业务的增量注入,最终实现对互联网手段方法以及优秀成果的善用。
 
三、“互联网+地产”升级的原点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升级改造存量以及吸纳增量,还需要从思维观念上重新理解地产在全新的互联网商业业态中的功能定位。从销售标准化产品到提供服务场景,再到垂直体验业务,“互联网+地产”延伸出的“地产+”正在日渐清晰。
 
所谓的“地产+”,即让地产成为全新商业业态中的一种基本载体和生态元素,成为一种能够在地产之上形成的各种商业业态新模式基础设施。
 
这就是“地产+”的有效呈现形式。例如,“地产+创业”就衍生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以及创业孵化器新概念,“地产+餐饮”则衍生出饮食文化产业。
 
全新商业模式下,地产成为一种基本要素,成为全新商业生态模式的组成成分。其最终价值的实现与商业生态整体价值的创造息息相关,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商品售卖关系。
 
“地产+”的实现,意味着地产更多时候不再以简单售卖的商品出现,而是作为一种运营的载体,成为度参与实现O2O新经济完整价值的一份子,已经无法简单分出独立的价值。
 
这或许是“互联网+地产”之所以模式复杂、一直在被摸索的本质原因。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