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荣耀和争议的崛起之路

多年来,国内一直流传着一个声音:“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比尔盖茨式的人物?”现在来看,这或许本身就是一句带着偏见的伪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互联网领域,我们见到了太多经历传奇的本土企业家。这一点,不必妄自菲薄。
 
事实上,中国还真就有一位自己的“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说他是中国的爱迪生+比尔盖茨,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更是称赞他为爱迪生、比尔盖茨和亨利福特三者的合体。他就是比亚迪的掌舵人——王传福。
 
在一般人的认识中,一向低调行事的王传福只是国内几十家车企老板中的一员。而实际上,这个从安徽无为走出来的农家子弟,从最初的手机电池业务起家,到后来进入电子产品代工行业,再到跨界造车以及入局光伏、动力电池等新能源领域,已经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比亚迪王国。
 
但也不可否认,王传福又是一个荣耀与争议并存的人。白手创业,他曾被打上了草莽商人的标签;连续跨界,他被认为是最有创新基因的商业野心家;激进扩张,他同时还被刻上山寨大王烙印。如今他又大打民族牌,把中国制造推向了更高的level。
 
回看王传福的过往,有创业的艰辛,有转型的阵痛,也有胜利的荣光。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位有必要细细研究的民族企业家。
 
 
与很多初代创业者相似,王传福的前半生上演的是一个“草根逆袭”的故事。只不过,他的经历要比大多数人更加“悲壮”。
 
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今无为市)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初中时期,本就非常清苦的家庭突遭变故,双亲相继离世,年长他几岁的哥哥成了家庭的支柱。在哥嫂的倾力资助下,王传福最终考上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命运就此发生了转折。
 
大学毕业,成绩优异的王传福被保研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并留院工作,26岁又被破格提拔为研究院副主任,成为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不久,研究院与包钢集团合作在深圳成立一家公司,主要生产制造镍氢电池,王传福因此被派去担任总经理。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王传福发现自己研究的电池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在当时,移动电话机“大哥大”开始频繁出现在“暴发户”们的腰间,但一部价格却高达两三万元,仅配置的镍镉充电电池就价值上千元,而这个市场又被日本企业所垄断。
 
恰逢此时,日本因环境问题宣布放弃本土镍镉电池生产,全球范围内面临严重的供需缺口。王传福感觉时机已到,决定放弃人人羡慕的铁饭碗,依靠自身技术研究积累,捡起日本人已经“看不上”的镍镉电池市场。
 
1995年2月,从体制内辞职的王传福带领20多人在深圳布吉镇的一幢厂房里成立比亚迪科技公司(BYD,即build your dream的英文缩写),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创业,启动资金主要是从早几年下海的表哥吕向阳那里借到的250万元。
 
即便在今天,电池生产依然是一个科技含量高,资金密集程度大的行业,贸然涉足并非易事。王传福作为领域内的专家,技术方面能够解决,但在资金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在当时,投入一条日本的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如果配备成全自动化设备的车间更是需要数亿元的资金,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王传福意识到,如果完全采用日本的生产模式,公司根本就无法组建起来,更别谈以后挣钱的事了。思来想去,他找到了一个降本增效的方法,那就是利用中国的人力优势,把完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改为半自动化半人工的生产方式。
 
90年代的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要落后得多,只有劳动力成本方面有着独有的优势。比亚迪通过拆解电池生产流程,能够用人工来完成的工作尽量不使用机器,因此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只用100多万元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块镍镉电池的生产线。
 
1995年底,成立不到一年的比亚迪打败日本三洋公司,成为台湾最大的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至此,王传福已是电池领域不容忽视的角色。
 
 
199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亚洲各国外贸企业受阻,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电池产品价格暴跌。但对于王传福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坏消息,因为此时远在日本的竞争对手正因亏损而倍感苦恼,比亚迪的成本优势显现了出来。
 
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索尼、松下、飞利浦等电子巨头开始调整供应商,向性价比更高的比亚迪抛出橄榄枝,大额采购订单接踵而至。这一年,比亚迪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占到了全球接近40%的市场份额。
 
用日本人淘汰的镍镉电池打败了日本人,比亚迪的第一桶金来得非常顺利。但王传福也清楚地认识到,镍镉电池并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加快锂电池的研发生产。于是在1997年,比亚迪正式进入了锂电池领域。
 
相对而言,锂电池要比镍镉电池技术要求更高、资金投资更大,一套自动化设备齐全的锂电池车间的造价就高达十几亿元,一般企业根本无法承受,王传福发挥比亚迪所长,再次采用“人海战术”,用最低的投入打造出一条半自动化的锂电池生产线。
 
据称,比亚迪最初的锂电池车间“相当凑合”,在电池包装过程中添加一种吸水的药剂,就免去了建造大型的干燥室的巨额资金;用小玻璃箱做成微型除尘设备,工人手伸进去组装电池,就代替了昂贵的无尘车间;买不起日本的高端分切机,就用普通的裁纸刀加挡板……
 
就这样,王传福依靠小米加步枪式的“作坊”经营模式,把锂电池生产成本降到了最低。在当时,日本厂商每块锂电池的价格在10美元左右,而比亚迪由于节省了购买大型机器的成本,直接把每块锂电池的价格降到了3美元左右,质量却与全自动化设备生产的相差无几。
 
2000年11月,摩托罗拉公司在对比亚迪工厂进行为期半年多的考察之后,终于决定签下这家新崛起的电池企业,王传福赢得摩托罗拉首期20万支电池订单。当时的摩托罗拉如日中天,比亚迪有了这个大客户,很快又把诺基亚、TCL、波导、爱立信等中外手机厂商收入囊中。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