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造车的雷军,对金融业务“野心依旧”,却选择把权力下放。
 
近日,上海小米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雷军、洪锋、林斌退出公司董事,林世伟任执行董事、总经理,法定代表人由洪锋变更为林世伟。
 
小米金融成立于2015年7月,由天星数科科技有限公司100%持股——天星数科法人仍为洪锋并兼任董事,雷军为董事长,股权穿透为最终受益人。去年10月,小米数科宣布品牌升级为天星数科,小米金融APP同步更名为天星金融APP。
 
“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饱受争议,小米一直在极力淡化金融业务存在感,比如在财报中以金融科技业务为名,将其归入互联网服务板块中。”有业内观察人士对“极点商业”表示,雷军退出董事原因,或许是伴随监管日趋严格,小米金融业务面临诸多挑战后,为了“自身避嫌”。
 
不过,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对“极点商业”回应称,雷军退出、林世伟的任命没有那么复杂,“Alain(林世伟)已入职一周年,工作成绩有目共睹,所以集团对于其赋予更重责任,希望能够更大发挥所长,因为他本人具有很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把金融业务交给他全权负责也是为了更大放权。”
 
可以肯定的是,在原CFO周受资跳槽字节跳动后,林世伟在加盟短短一年内,已成为雷军最为重视的核心大将之一。
 
去年10月9日,先后供职于摩根士丹利和瑞信的林世伟加入小米,任小米集团副总裁兼CFO。今年6月底,接任雷军出任天星银行董事会主席。天星银行是一家虚拟银行,雷军此前表示,这是小米金融业务新的里程碑。
 
在10月15日小米集团的组织调整及干部任命中,林世伟又兼任天星数科CEO、同时暂代数字零售金融部总经理。另外,还位列小米造车17名核心人员之一。升迁速度、受重用程度,无出其右。
 
将小米金融大权集于一身之后,“多线作战”的林世伟压力并不算小——由于现金贷业务生存空间已被大大压缩,小米金融业务在Q2收入同比大降10.3%,“高息揽存”的天星银行去年则亏损2.32亿港元。
 
财务表现难看之外,最难解决的是如何避免监管红线。10月19日,“蓝鲸财经”就报道称,不断有投诉声称小米随星借(原小米贷款)爆通讯录,或向亲友群发用户逾期信息。“暴力催收、套路贷等行为依旧存在。”
 
 
雷军多年互联网金融“野心”
 
自2017年雷军将互联网金融作为核心战略之一,小米金融业务不断延伸,集全保险、保理、银行、支付等多块金融牌照,基本实现全牌照布局。
 
今年1月底,天星数科副总裁赵卫星透露,天星数科直接服务的企业客户有3000多家,辐射企业有17000多家,三年累计放款900亿元。
 
这并未让小米金融业绩保持高增长。根据小米Q2财报,在金融科技业务方面,其他增值服务收入达到人民币16亿元,同比下降10.3%。有行业人推测,金融科技业务占小米总营收比例或仅约2%。
 
雷军的“金融梦”要追溯到2014年,彼时P2P行业爆发,小米在当年9月领投P2P平台积木盒子。在小米等资本加持下,积木盒子成为互联网金融知名“网红”平台,诸多“米粉”群体成为积木盒子潜在客户。
 
雷军由此看到金融业务巨大潜力,并决定正式进军互联网金融。当然,此时他不会想到,在多年之后,积木盒子的兑付危机,会让自己陷入连带风波之中。
 
2015年初,小米正式推出第一款金融产品“小米钱包”。同年5月,小米金融APP正式上线;11月,小米金融APP发布,内含理财产品“小米贷款”等理财产品上线,除现金贷业务,还包括分期贷等业务——2020年,“小米贷款”正式升级为“小米随星借”。
 
差不多同时期,微粒贷、花呗等也正式上线。彼时小米金融贷款产品仅对小米用户开放,发展速度落后微粒贷、花呗太多——直到雷军在2017年初将互联网金融定位为小米五大核心战略之一,“小米贷款”APP正式在各大安卓市场上线后,才迎来突飞猛进。
 
到2018年10月,小米金融消费贷业务月放款达58.96亿元。但是,这并没有让小米金融实现盈利,2018年全年,小米金融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相比业绩,彼时雷军更在乎的显然是,凭借软硬件一体以及牌照优势,小米可以将支付、保险等金融服务植入手机底层,以此打通金融生态产业链,从而实现“流量变现”。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