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都是手机行业“相机大战”的时间。
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在不少KOL的对比测试中,核心焦点已经不再是像素和光圈,计算摄影预料之中的成了新的话题中心。
同时苹果也不再是雷打不动的“影像王者”。比如在“水哥”王昱珩的跨界挑战赛中,上演了一场极限挑战手机图像质量的脑洞玩法,再现“微观辨水”时的紧张时刻。结果超出了不少人的料想,在影像解析力、色彩还原、画面畸变等细节上,荣耀Magic3至臻版在表现已经不输于iPhone 13 Pro Max。
种种迹象折射出了这样一个既定事实:智能手机行业已经全面进入计算摄影时代,曾经的市场格局和刻板印象正在被不断刷新。
另辟蹊径的计算摄影
智能手机的摄影史至少可以往前扒十年时间,期间经历了单摄到双摄再到多摄的进化,但手机摄影的真正拐点却是计算摄影的流行。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手机拍照能力的调优都在遵循硬件升级的原则:感光元件的尺寸逐年增大、像素参数不断增高、摄像头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尽管一些手机厂商在发布会上屡屡喊出“吊打单反”的口号,但智能手机的影像进化仍在继续传统相机的路线,在物理空间的限制下,手机摄影想要打败单反多半有些忽悠的性质。
时间来到2015年,在摄影领域一直是跟风角色的Google想要改变思维弯道超车,于是谷歌首席影像工程师Marc Levoy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软件定义相机或计算摄影相机的概念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方向,我认为我们现在才摸到它的一点皮毛。”
所谓的计算摄影是指利用智能手机的计算处理能力,在镜头和传感器拍摄成片的基础上产生一幅增强的图像。但计算摄影应该朝什么样的方向进化,谷歌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直到2016年发布的荣耀8,首次搭载了黑白+彩色的双摄像头,黑白镜头负责轮廓,彩色镜头负责色彩的分工,将手机摄影带入了单一焦段多摄融合时代。
到了iPhone 11 系列的发布会上,苹果高级副总裁菲利普席勒在演讲中首次引入了计算摄影的概念;第二年的iPhone 12 系列发布会上,菲利普席勒又花了很长时间介绍计算摄影带来的进步。在苹果身体力行的倡导和示范下,计算摄影终于摆脱了“锦上添花”的地位,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新潮流。
确切地说,计算摄影属于另辟蹊径式的创新,倘若一味沿循相机的进化路线,很难在物理上超过或者接近相机。
而计算摄影的流行将“拍照”从物理光学变成了一道数学题,跳出了在镜头上堆料来解决缺陷的惯性思维。特别是在芯片算力不断增强的环境下,自动HDR、超级夜景、模拟大光圈等算法调优几乎成了智能手机的标配,恰到好处地弥补了物理上的缺陷,也满足了普罗大众的个性化需求。
大型站长资讯类网站! https://www.0796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