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一直保持着全球第一的位置,在2020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贡献将近30%。
实际上,国家也曾多次强调,“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实体经济赢利能力”。
制造业之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之于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在产业新陈代谢、工业试错的过程中,中国制造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但是足够的成熟并不意味着足够的高端与智能。
如今,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之下,制造业正面临着一场新的产业风暴。
在产业的自然迁徙和动态演化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前进的阶梯上出现了两种新的变化:
一方面是科技前进的梯子,正在被发达国家以快慢不一的速度所抽走,科技脱钩的现象近几年愈演愈烈。
在中国基本盘·首届中国制造业领袖峰会上,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提到我国的工业短板在于,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另一方面,中国已经积累了强健的供应链基地,这种深网连接的能力,可以有效抵御产业风险,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来说,即将面临一场数字时代的跃迁。
在两种趋势交织的现状下,制造业转向智能化制造、数字化制造成为必然,这也是制造企业实现产业弯道超车的一大机遇。
想要实现智能制造并没有那么简单,如何具备无边界制造的能力,成为了摆在制造企业面前的头等大事。
制造业被数字化,相当于生产要素颗粒化,在科技引领的智能制造冲击下,也会释放出新的能量形态。这需要企业之间比以前更加深入地打开企业边界,重新思考制造的形态。
从这几年智能制造的实践来看,做IT、做物联网、做自动化、做云计算、做软件等各路人马,在制造界产生深度的交集。
企业原有的信息化部门IT人员很难应对当前由于物联网而引起的大并发量的数据涌动,“数字孪生”概念逐渐成为制造业对这种散乱的数据价值的一种系统性整体表达。
供应链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强健变得更有竞争效率,推倒企业边界围墙、共建一个屋顶的时代,正在来临。
以软体家具行业的慕思为例,它具备整合创新的能力,在集聚了全球不同的优质资源、前沿技术用于产品创新,将整个行业的制造水平提升至国际顶尖水平:信息系统由德国舒乐公司、德国豪迈集团、美国IBM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提供;供应链生产线上的设备由美国、德国、瑞士、法国等多个国家的著名自动化设备供应商提供;而现场管理方案则是由日本专业团队提供服务。这样高的数字化程度,即便在软体床行业发展历史悠久的西方也极为少见。
“复杂经济学”创始人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中断言,技术作为一个整体自力更生地积少成多、由简入繁地成长起来了。技术依靠组合而形成的进化。他为此甚至创造了一个名为组合进化(combinatorialevolution)的新词。
整合资源、集成创新的过程,同样也是技术组合进化的过程,这也成为慕思在智能制造的多年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以及方法论,实现了高效率、高精度、高工艺水准的智造升级,帮助慕思打造出了工业4.0健康睡眠产业基地。
从这个角度来看,慕思把制造产业原有资源与科技、大数据融为一体,通过大数据和技术驱动定制化生产,引领智能化变革,也为中国实现智能制造提供了经验。
比如,慕思采取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应用新模式,通过提升产品设计的模块化及标准化,建设产品研发定制平台,提供消费者及经销商可选择的定制定购平台,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柔性定制需求。
智能化制造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智能化制造的一个典型表现是能否实现以C2M模式为主的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