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跟踪精准智造创想智控智能传感器抢滩工业智能建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常会看见,焊工戴着防护设备,在“电光火石”之间进行施焊工作,而这时,路过行人通常会选择远离。究其原因主要是焊接过程中形成的烟尘、弧光、电磁、飞溅、毒气等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危害。除此之外,焊工在焊接作业过程中还面临着触电、中毒、火灾、爆炸等诸多危险因素,焊工工种也因此被列入高危行业。在工业自动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焊工活跃在更加专业的细分领域,服务于高精尖设备仪器,部分的日常工作,已经可以通过流水线来制造完成。
 
2016年,随着Alpha Go战胜人类顶尖棋手,历史车轮也开始进入人工智能的时间。“制造”与“智造”,一字之差,却让不少国内从事焊接加工的工厂在转型升级的路上举步维艰。焊工的工作需要眼-脑-手之间的相互配合,想实现无人的智能化操作,则需要打破技术瓶颈,让机器人像人一样,会看、会思考、会行动,这恰恰就是工业4.0的核心:通过“传感-决策-执行”的途径,对工业产业链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进行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升级。
 
“那时候在中国,多数的智能化转型工厂在焊缝跟踪、焊缝识别上使用的是外国技术和设备,设备不但价格昂贵,且因为‘水土不服’,出现了生产线停滞的情形。”在调研了不少南方的工厂后,创想智控总经理凌清勾勒出了公司近五年的发展方向智能焊接领域。如今,创想智控激光位移传感器技术在智能焊接领域获得了技术及商业应用的“双维度”成功。在解决了“卡脖子”技术困境后,创想智控将向着市场更广的智能传感器方向前进。
 
“五抗技术”解决智能焊接难点
 
2012年,凌清带着跟踪技术参加了国内某展会。“小伙子你能不能用你们的技术把这两块钢板焊接好。”开展不久,一位参观者来到展位前,提出的要求让凌清觉得“一条缝隙,应该不难。”
 
很快,钢板焊接完成,这位参观者立即寻求合作,购买该跟踪产品。在口口相传中,凌清收获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也是这次“误打误撞”让凌清认识到:由于受制于技术,国内真正能从事智能焊接技术研发的企业很少,而工厂只能购买进口设备,价格却贵得离谱。
 
一片“蓝海”之下,凌清决定在海淀创业园成立创想智控总部,迅速组建核心技术团队,凭借手握的跟踪、高速处理板卡、高精度检测三项技术,在2013年底推出了创想智控第一代激光焊缝跟踪系统。该套系统具有体积孝功耗低等特点,而价格却只是国外产品价格的1/4。从2015年底至今,这套系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首位,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
 
将激光焊缝跟踪器安装在机械臂前端,代替人眼测量焊缝、引导并控制焊枪定位,工业机器人在施焊部位展开了一段曼妙的焊接“舞蹈”,随着传感器数据输入而不断实时调整自己的路线,时高时低,时快时慢。焊接过程中,跟踪器并没有受到焊点、飞溅起的火光和烟尘所影响,依旧可以精准定位,划出一道美丽弧线,有效保证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凌清告诉记者,当前,国内从事智能焊接产品研发的企业并不少,但能同时具有抗弧光、抗烟尘、抗飞溅、抗点焊、抗电磁干扰这五“抗”能力的跟踪技术,只有创想智控能做到,且跟踪精度可达到0.04毫米,响应时间最快可达到1毫秒,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参数。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