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清华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之际,4月22日,清华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学院将聚焦集成电路学科前沿,瞄准“卡脖子”难题,培养国家急需的芯片人才。
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系统的核心。上至火箭、卫星,下至手机、电脑,作为众多机器设备的“心脏”,集成电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技术能力不断提升,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核心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总体仍处在中低端。
此外,我国的集成电路行业发展也面临人才缺失的问题,特别是缺少领军人才、复合创新人才。
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白皮书(2019-2020年版)》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规模约为 51.19 万人,较去年增加 5.09 万人。按当前产业发展态势及对应人均产值推算,预计到 2022 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 74.45 万人左右。
清华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芯片“人才之渴”能解决吗?
图片来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白皮书(2019-2020年版)
中国半导体协会副理事长于燮康在2019年世界半导体大会上曾透露,目前中国芯片的人才缺口大概在30万左右,遍布行业方方面面。并且随着芯片需求的增加,人才缺口只会越来越大。
“每年800万本博硕毕业生,真正进入集成电路行业的有多少?3万人。所以如果说现在缺口是30万人的话,很快这个缺口会更大。”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徐伟在大会发言表示。
为什么应届生不愿意进入芯片这个领域?首先最直接的是薪资待遇水平不高。据Boss直聘此前发布的《2019年芯片人才数据洞察》显示,2019年芯片芯片人才平均招聘薪资为10420元,拥有十年工作经验的芯片人才平均招聘工资为19550元,仅为同等工作年限的软件类人才薪资水平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