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大数据与个人隐私 基本权利不无关

大数据时代,人人为自己的隐私堪忧。我们产生的各类数据在被不同APP监控、分析,我们彻底暴露。
 
但许倬云给出了一种新的观点,他认为:“真正大数据算出来的东西是不属于任何个人的,而是属于人群的。属于人群的是指,大数据算出来的是某一个时代、某一个地理环境里面某一个群体、某一个工业(或产业)的情况如何,或者某一个产品的未来如何。个人问题是个人私人的问题,大数据的“大”就在超越私人,得出的是群像、通像,不会有特别的倾向。”
 
如此看来,由于隐私担忧而产生的一系列难题或许可以得到新的解决思路。比如,区块链在落地过程中的数据上链问题,等等。
 
在本文中,许倬云具体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的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推荐给大家。
 
以下根据许倬云先生2020年9月17日在高山大学、许倬云说历史、美国厚仁教育集团联合出品的许倬云“十日谈”第七期部分内容整理而成。
 
人工智能已经进入生活中
 
人工智能是最近很热门的课题。
 
最初大家用计算机来处理大数据,希望从大数据里面寻找到少量数据不能累积的逻辑什么是对错、什么发展方向、哪个是因,哪个是果等等。
 
统计学也曾经尝试过这种方法。没有计算机以前,靠人传递经验;有了计算机以后,大量的数据聚合在一起就可能更接近真正的逻辑。
 
我们尝试过中国围棋的人机挑战,一群当代高手与人工智能战队下棋,得到的结果是人输了、人工智能赢了。这说明大量的资料归纳、整合之后,机器得到了一套新的棋局或者牌局上的逻辑。
 
人通过自己思考可以做得很好,但人能考虑到的不过几百盘棋的经验而已。而人工智能消化的是上千盘甚至更多的棋局,得到总的方案更加可靠一点。
 
以大批的资料、大数据作为依据进行计算整合,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尝试用在工业生产上。
 
最近许多城市在发展人工智能开汽车,前几年在美国已经实践过了,匹兹堡就是试点城市之一。
 
根据过去的数据得出来的一些方案,国家财政方面采用人工智能处理国家财务和大量的投资,已经有许多方案可以征询。
 
人工智能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每个人身边都有发生,这是好的事情,但我们也得考虑其他方面的事情。
 
人工智能如何处理“知、情、意”
 
人工智慧仿造的是人的智慧。人的智慧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
 
人工智能在“知”(知识的整理)方面有极大的功劳。但“情”(情感)方面与人的偏好、习惯、是非、对错有关,有许多不同的考虑方向,是主观方面的事情。“意”(意志)更是如此,决定事情要靠自己选择的标准、尺度和方向。
 
以《红楼梦》为例,读者和贾宝玉的亲人们都认为薛宝钗是更好的媳妇、更好的助手,但贾宝玉就是不喜欢薛宝钗,只认林黛玉是他的爱人。这就是个人情感跟选择问题,不是知识和意志的问题。
 
人工智能在这种问题上会碰到难关,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知、情、意”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大数据本身是不是周全。世界发生的事情林林总总,一个小事件里面岔出去的可能性、引导的后果的方向很多。如何切割前面的因果链,切割到多远也是一个可考虑的问题;切割到恰好不够长的时候,得到的秩序是不够的。
 
《华严经》告诉我们,人间有无数的智慧,跟无数的天地一样。无数天地和无数智慧何取何求,你怎么做决定?一个人的意志、一时的意志、将来的意志、过去的意志,你也很难决定。因此这个时候你只求慈悲,这是佛家的意志。
 
智慧的人类已经掌握了演化的钥匙
 
在“十日谈”的第三讲,我们说到过法国的神父德日进。他说,演化的过程当中每个生物都在某个阶段由神给了特殊的禀赋。
 
神赐给人类的一些能力就是“智”,这是特殊的恩典,是α智慧的人类的开始;将来演化到一个地步,最终的结束是Ω上帝,上帝是绝对的“智”的总和。
 
倒过来讲,上帝的“智”已经在那里,上帝把无穷、无限、无边际的“智”分给人类一小块。这一小块也许成长、也许扩大,等到有一天扩大到一定的地步(也是个人生命终结的时候),要交还给上帝,α回到Ω。
 
德日进给我们的启发很重要。具有智慧的人类是诸种生物当中走到的最后一步,这一步下面,我们是取得了还是没有取得往前演化的能力?
 
假如揣摩德日进的话,我们得到了知识、智慧、意志的能力,实际上已经掌握了自己演化的钥匙,已经从α回到Ω手里去了。
 
人工智能竞争中美各有千秋
 
张康(高山大学2020级学员、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教授、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和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有什么优势和短板?我们如何取长补短?
 
许倬云:没有长短板的问题。
 
重点在于:第一,谁做驱赶、努力的后盾之一;第二,谁做裁判。在美国,是市场;在中国,由于政治体制不一样、社会结构不一样,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公权力,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学校支持和认可的研究力量。
 
所以,中国和美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方面没有长短板的问题,起跑点都差不多。
 
我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人工智能是利用运转很快的大型计算机,在大量的材料之中挑出我们问的问题;有关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复杂的统计学,在每个阶段作出“Yes”或者“No”的选择。
 
整个程序很复杂,因为计算机运转很快,一秒钟作出1000次、2000次选择都可以,而人的眼睛、语言交换都没有这么快的,这就是人工智能。
 
但人工智能本身不能替代人脑。
 
人脑里有许多出乎意外的东西,每个人脑子里储存的素材很不一样。人工智能要抹杀个人存储的素材,完全依靠机器;使用者本身的大脑里的素材配合着机器输进去的东西。纯粹输进去的东西是“Garbage in , Garbage out”(往计算机输入一堆垃圾,输出的一定是一堆垃圾数据)。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