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丢了,权益没了,消费者成为算法的猎物。
近年的“315”前后,“大数据杀熟”都会冲上热搜,今年也是这样。有网友说:“老薅同一只,薅秃了咋整?”
某位岛叔不信邪,找来5部手机、打开常用的百度网盘APP,居然发现了4种会员包年价。“我早就开通了SVIP自动续费,结果年费最高?真就以为我不看自动续费所以向我偷偷多收钱?”该岛叔怒道。
岛叔在百度网盘APP发现多种会员包年价
近年来,“大数据杀熟”已成消费者的“吃雷重地”。
2018年,一位长期在某在线票务平台预订酒店房间的网友发现,使用不同账号登录,看到的同款房间预订价格竟相差近百元。由此,外界开始窥见平台商家针对特定用户的个性化定价、以求利益最大化的“杀熟”套路,不仅老客消费成本高于新客是常事,甚至还鼓捣出“千人千面”的业内“致富经”。
点外卖?某驴肉火烧店常客表示,天天打卡大半年,配送费从来都是6元;一日手机没电,用新机刷出的送餐费一下降到3元,还能再领8元红包。
买机票?网友陈先生表示,10点47分下单,机票价格为17548元,10点50分再度下单,价格变成18987元。等到1小时后用同伴账户再试,好家伙,同款机票只需16890元。
平台不只“看人下菜碟”,偶尔也会看“装备”。同样的视频软件会员套餐,在安卓或PC设备上购买198元/年,在ios设备上买入,就瞬间涨到228元/年。
也有一些消费者热衷于和大数据“斗智斗勇”:使用浏览器时选隐身模式,随时手动清理手机缓存,买票、点餐、订酒店货比三家。但问题是,消费者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被记录、被分析,逃得了这次,躲不开下回,钝刀子也会“磨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