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身为打工人的你被忽视了么?

由于大数据把所有行业壁垒打通,每个人的信息就像一个个标签,形成一个数据库,无论做什么,只要动动手指查一下就能知道在何时何地做了什么事。
尤其在劳动就业领域,人工智能也成为公司招聘、选人、用人的主要工具。
 
但是有一点,只要是算法,就会有人的影响因素,也就是在利用大数据解决照片用人中就会出现就业歧视。
 
法律专家和英国职工大会近期发布警告称,劳动法在人工智能中存在巨大漏洞,会导致更多人在职场中因此受歧视。
 
报告指出,由于人工智能技术迭代过快,劳动法不能及时更新以确保人工智能可以在所有招聘、绩效考核和辞退环节受用,员工可能无力招架不合常理的绩效管理,而且很有可能在招聘和辞退中受歧视。
 
基于人工智能的歧视并非一日之寒,早多年前就已经在求职中出现端倪。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学者就曾经用钓鱼软件模拟普通用户浏览求职网站的实验,然后统计谷歌推送“年薪20万美元以上的职位”的广告数据,结果男性收到1852次推送,女性收到318次。
 
结果很明显,平台可以通过后台进行关键词设置,可以“操作”每类人群收到的信息频率。
 
2018年,路透社就曝光亚马逊在招聘时就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在筛选简历时,就对包含“女性”在内的关键词进行降权处理,
 
但是这并不是“私人订制”,而是赤裸裸的限制了求职者访问数据的权利,数据不公平会直接导致某类人直接被平台pass掉,而原因与工作完全无关,有必要对这种求职模式进行审查。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