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隐私保护谁更重要?隐私计算如火如荼

编者按: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国际清算银行(BIS)监管大型科技公司国际会议上表示,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中国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但易纲同时也表示,“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也给中国监管当局带来了新挑战。”一是无牌或超范围从事金融业务;二是支付业务存在违规行为;三是通过垄断地位开展不正当竞争;四是威胁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五是挑战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竞争力。针对以上五点挑战,21世纪经济报道以“金融监管进化论”专题进行深度解读,以飨读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侯潇怡 深圳报道10月9日,在国际清算银行(BIS)监管大型科技公司国际会议上,央行行长易纲表示,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也给中国监管当局带来了新挑战。“威胁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就是其中之一。
 
易纲指出,为了获得平台公司的金融服务,中国的消费者往往需要向其提供个人信息。大型平台公司存在过度收集、甚至滥用消费者信息的情况,不利于消费者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诚然,越来越多人习惯于互联网所提供的方便、快捷、低成本服务,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自己处于隐私可能被泄露或者是被曝光的焦虑中。因此,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今年以来屡屡被公众、企业、监管关注的重点领域,《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陆续出台,肆意利用个人隐私数据盈利的商业行为将难以为继。
 
对金融机构来说,大数据的潮流不可逆转,但在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保护的新趋势下,如何用开放且合规的方式充分发挥数据价值,进而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将是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的新命题。
 
隐私计算站上风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在数据保护的背景下,隐私计算这一前沿领域在近年受到密切关注,被视作有效解决方案。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