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项目并不是想做什么颠覆行业的东西。”
在知乎因“半年自制机械臂”爆火后,就职于华为的彭稚辉感到受宠若惊。尽管彭稚辉本人十分谦虚,但是这种含蓄的表达,无法掩盖他强大的执行力。
半年时间内,他就将图纸迭代了151个版本。作为一款小型机械臂,他的作品末端重复精度达到了0.02mm。在软件层面,机械臂的算法设计以及后续的软件开发,也都由他一人搞定。
这份自动化的浪漫,不光属于天才少年,同样适合中国企业。为一汽提供解决方案的国产机器人企业新松,早在2007年就成为美国通用汽车的全球合作供应商。在移动机器人领域,新松AGV在汽车领域数量也已超过12000台。
除了新松,以新时达、埃斯顿、托斯达为代表的一众国产机器人企业迅速崛起,2021年第一季度营收均达到两位数。中国工业机器人,即将进入“国产替代”的窗口期。
市场厚积 企业薄发
中国工业机器人近些年的发展,可以用“厚积薄发”来形容。“薄发”,自然指的是机器人企业。“薄发”的基础是“厚积”,深厚积淀的来源,则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常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19年数据显示,按照机器人密度计算,中国机器人密度已经达到了187。也就是说,每一万名制造业员工,就拥有187个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