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医疗机器人上线,手术机器人是门好生意吗?

医疗机器人赛道再掀水花。
 
近日,上海微创医疗服务机器人(集团)股份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下文简称:“微创医疗机器人”)日前已经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微创医疗机器人的背后,站着高瓴资本、CPE源峰、远翼等明星投资者,估值高达250亿人民币,此轮IPO融资,预计募资规模在7至10亿美元区间。
 
目前,医疗机器人在国内依然属于比较新颖的领域,普通投资者鲜有关注,微创医疗机器人为何能得到如此多的资本青睐?医疗机器人又有多大的市场想象空间?
 
随着招股书的发布,也让微创医疗机器人的经营情况浮出水面,医疗机器人真的是门好生意吗?
 
IPO的三重隐忧
 
微创医疗机器人属于微创医疗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在如今万物智联的趋势下,医疗领域也不例外。
 
早在2014年,微创医疗就开始着手研发医疗机器人,从腔镜领域开始逐渐扩展,到了2015年,微创医疗机器人正式成立,6年后,微创医疗机器人被拆分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微创医疗第一次拆分子公司上市。此前,微创医疗还分拆心脉医疗、微创电生理与心通医疗,分别在上交所、科创板、港交所上市。
 
分拆上市的好处之一,就是优质资产可以直接获得融资,以及更灵活的资本操作给业务实现精准回血,但从财务上看,2019年至今仍未盈利。根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第一季度,微创医疗机器人的净损失分别达到6980.1万元、2.09亿元和1.15亿元。
 
亏损的主因是研发费用,从2019年到2021年Q1季度,研发生产成本分别达到6188.1万元、1.35亿元以及9006.7万元,虽然数额略有下降,但研发比例依然不低,占比分别为85.3%、82.1%及75.5%,微创医疗机器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亏损势态预计还会持续。
 
医疗机器人公司还在亏损,但母公司微创医疗也自顾不暇。根据招股书,公司2019年亏损6927万元,2020年亏损1.58亿元,2021年的亏损额更是进一步增加,仅过了半年,就亏损了2.23亿元,而去年同期的亏损仅为4897万元。
 
微创医疗服务机器人的产品进行覆盖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经皮穿刺五大发展主要研究领域。其中,微创医疗服务机器人技术主要有三款核心企业产品,分别为“图迈”“鸿鹄”“蜻蜓眼”,图迈与鸿鹄分别针对腔镜和骨科两大市场,这两个市场规模在医疗行业也是数一数二。
 
在全球的医疗机器人市场,美国目前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0年美国的手术进行机器人技术市场经济规模已经高达46亿美元,占全球金融市场的55.1%。与之相比,国内的手术机器人仅占全球市场的5.1%,离美国明显还有很大的差距。
 
而且目前中国的医疗机器人市场较小,市场应用率较美国同行也有很大的距离,天鹅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蜻蜓眼已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还在商业化的推进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微创医疗机器人专注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在中国所有三甲医院中的安装比例仅不足10%。
 
用一个数据也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
 
截至2020年底,中国的医院安装了189台腔镜及17台关节进行置换患者手术操作机器人,而同一时期,美国的腔镜已高达3727台,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则有1060台,是中国的近10倍。
 
研发实力也有待进一步观察,被宣扬直接对标ISRG.US的产品“达芬奇”4代的迈腔镜手术机器人,仍然需要在实践中来接受检验。
 
手术机器人,离商业化还有多远?
 
把手术机器人单独切分出来作为主业,能扛起IPO大梁吗?微创医疗机器人早先只是微创医疗旗下一个孵化项目,如今独立出来IPO以后,也避不开各种问题。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