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于科研,水下机器人消费级应用更具蓝海

近年来,在政策、技术、资本等大力推动下,我国机器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上可九天揽月,下能五洋捉鳖”,似乎正成为其应用的真实写照。伴随着陆地机器人的不断发展和丰富,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的出现与崛起,大大增强了人们对于不同领域探索的能力。
其中,水下机器人顾名思义就是能在水下活动的机器人,又被称为“水面下的无人机”。其能够像无人机所展示出的空中价值一样,在人类力所不及的水下世界发挥功效。如今,凭借着深入危险领域的军事、科研等价值,水下机器人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水下机器人诞生之初,是为了满足军事与科研需求。上世纪50-70年代,美国利用自主研制的潜水器在西班牙收回一枚氢弹,从此水下机器人军事应用价值受到各国重视;70、80年代,无人遥控潜水器在海洋调查、油田开采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同样也让人们看到了其科研价值。
 
近几十年,我国加入到水下机器人的研发应用行列,军事科研活动同样成为我国检验技术应用的主要方式。2003年,我国实施第二次北极科考时,便应用了“海极”号遥控水下机器人(ROV);之后从20082014年,我国又利用新型水下机器人(ARV),先后完成五次北极科考,取得显著效果。
 
2019年1月7日,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再度完成了无人自主水下机器人探测南极海洋环境的试验。同时2021年10月7日,我国“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也成功完成第12次北极科考。可以说,经过多年的“走南闯北”,如今水下机器人已成为各种军事科研活动的必备。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