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实业 ,周鸿祎说到就做到!

10月18日,360发布公告,公司对哪吒的投资决策已通过董事会审议,此次共向哪吒汽车投资29亿元人民币,成为除管理团队外的第一大股东。
 
真金白银投下去,之前关于周鸿祎“精神股东”的传言不攻自破。至于为什么要“造车”,用周鸿祎自己的话说这叫“上山下海”。
 
为什么造车?
 
对于今年互联网圈内发生的诸多事件,不管是看客还是身处其中的直接参与者,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些许迷茫和困惑,但有一个人却洞若观火,他就是周鸿祎。
 
在今年9月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周鸿祎提出互联网企业家要有“上山下海”精神。“上山”是指科技攻坚,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下海”则是赋能传统企业做数字化转型。
 
 
 
在他看来,互联网下半场的发展要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数字经济做大做强,今天中国需要的不是互联网企业家,而是互联网实业家。
 
技术出身的周鸿祎是一个“行动派”,这一点人尽皆知,他曾在《极致产品》中写道:“有些理想主义无疑是件好事,但同时要有现实主义的做事方法。正如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仍需脚踏实地。”
 
这一次,他同样没有将理念束之高阁,而是躬身实践。
 
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进军实体产业的切入点,周鸿祎有其自身的深度思考,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愿意在这个能够改变中国未来的巨大机会到来时袖手旁观。”
 
周鸿祎并非哗众取宠,电动车肩负“碳中和”和工业革命4.0(在中国更多提产业数字化)两大使命,乃国运之战。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在今年6月的一次演讲中给出了三个“70%”的数据:中国70%以上的石油需要进口,70%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70%是消费在交通运输环节。
 
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高的离谱,一旦局势生变,后果可想而知,铁矿石、芯片、各种高端材料的教训就在眼前。因此,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是中国能源转型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之前世界范围内提出了氢能源汽车和电动车两条思路,但碍于成本问题,氢能源目前并不具备全面普及的现实可能性,因此电动车是绕不开的不二选择。
 
电动车对碳减排同样意义重大。
 
一辆Model 3平均每公里的耗电量大约为0.13千瓦时,以中国目前每度电的碳排放来计算,约合每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6.3g,而一辆百公里油耗7L的家用车每公里的碳排放量约合166g,对比非常明显。如果后期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能够成为主要的发电源,那么电动车碳排放水平还能进一步降低。
 
新能源汽车对国家战略意义重大,对中国汽车产业同样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占据全球总市场的近三分之一,但另一方面,中国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只能被锁死在低附加值领域充当“干电池”。更扎心的一点是,燃油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尾段创新阶段,像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已经成熟且固化,美、日、欧牢牢卡住关键环节,中国企业要想弯道超车根本不现实。
 
相比之下,电动车属于重新开局,不仅技术鸿沟被消除了,而且中国还拥有强大的ICT技术储备,完全有机会换道超车。对此,周鸿祎本人自信满满,他断言未来中国有可能对全世界汽车工业形成全面的颠覆,甚至是取代。
 
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也是坎坷的。
 
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周鸿祎再次展现了他直言快语的本性,直截了当的点出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相关企业不能只盯着老百姓(603883,股吧)兜里的仨瓜俩枣,要义无反顾的走进实体产业中去。拜登上台后重新强调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中国一较高下,大国间的科技角力方兴未艾,中国虽取得一些成绩,但产业界仍需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拿什么造车?
 
今年以来,国内掀起了一场跨界造车的浪潮,外界将这些企业分别归类为“地产派”、“手机派”、“互联网派”等等。
 
尽管都是跨界,也都是为了造车,但互联网企业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客观必然性。
 
从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到车身、底盘的智能化,再到车路协同、车联网,智能电动车领域存在大量软、硬件融合创新的机会。某种程度上,电动车只是表象,互联网才是实质,硬件构成了基本架构,但真正更有想象空间和价值的是软件,周鸿祎总结为“软件定义汽车”,可谓直击本质。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业内“老鸟”特斯拉选择基于硬件卖软件的商业模式。
 
因此,拥有庞大技术积累的互联网企业总能在智能电动车上找到用武之地,就拿网安巨头360为例,其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价值显而易见。
 
车联网是汽车智能化的基础,随着LTE-V2X通信技术和路侧智能设备的不断成熟,车联网已经从车内智能、单车智能逐步转向“端-管-云”协同智能,最终形成“人-车-路-云”信息交换的网络。在车联网的背景下,汽车安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汽车的网络安全和物理安全已经变得密不可分。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