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疫情发生后,品牌零售行业是受冲击最直接的行业之一,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消费者外出购物大大减少,加之人工、租金等刚性经营成本不减,各类线下消费场景均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面对后疫情时代的消费环境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品牌零售企业都在随需而变,纷纷探索向线上延伸的方式。不可否认,疫情成为品牌零售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
 
而这期间,如何运用数据技术手段,搭建与消费者的全场景链接,构建营与销的桥梁,提供消费者更顺畅的沟通通道,是品牌零售企业需要直面的经营需求命题。
 
11月3日,蓝鲸财经邀请到神策数据品牌零售事业部总经理王守闯,作为品牌零售行业部负责人,他曾服务过上百个大型项目的交付实施及管理,对于品牌零售行业数字化也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
 
“其实数字化这个命题很大,我理解的数字化其实是一个从前到后的数字化,它包含生产制造的数字化、供应链的数字化、运营的数字化、营销的数字化等等。在以前物质相对缺乏的时候,大家可能更注重将产品生产出来,尤其是中国第一代消费品制造业,最初主要是依靠做代工,后来大家比较注重于生产供应链的这一块的实现,所以供应链数字化最近几年会比较直接。而品牌零售数字化更多是在DTC层面,直接触达消费者,侧重于用户数字化运营,这块接下来也会是一个比较好的趋势。”王守闯如是说。
 
在他看来,随着流量红利见顶,公域营销成本越来越高,去中心化的流量逐渐成为富矿,深耕存量市场的私域流量,成为品牌零售业数字化的新红利。
 
如何理解“去中心化的流量逐渐成为富矿”?王守闯表示,打一个比方,就像火车站和社区,火车站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平台,是中心所在,每天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但大部分人一年只会来那么几次,都是一次性消费,因此里面的商家不会去思考怎么去运营和维护这批用户。但社区门店不一样,服务的客户有限,但存在高频消费的特点,同时具备社交属性,因此需要去有针对性的服务,提升复购率。
 
在之前的流量时代,流量都集中在互联网的各大平台,平台即中心。但后来,互联网平台流量逐渐见顶,且流量成本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品牌意识到,要建立属于品牌自己的用户池子,数量不一定要很多,但是黏性要强,这个池子一旦形成,品牌就可以对它去做长期的经营策略,提升复购率。这就是去中心化的流量。
 
事实上,在后疫情时代,大部分的品牌零售企业已经开始重视用户行为数据,但在具体应用上,仍面临着数据打通难度大、质量差、割裂严重,数据运营方法论及人才缺失等现实困难,受制于这些挑战,在实际数字化转型落地时,数据并没有真正有效推动品牌零售企业运营决策和业务增长。
 
“品牌零售的核心是人货场,人就是消费者,货就是产品和服务,场就是指售货渠道,在什么地方把商品、服务跟消费者结合。我们开始提到私域流量,这是一个趋势,但除此之外,还有公域流量,比如线下商超、线上天猫京东等,都属于公域,不过因为公域渠道数据不完全受品牌方控制,所以很难谈客流分析。”王守闯坦言。
 
当全域运营成为品牌零售行业数字化运营的战略共识时,上述痛点便成了业内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方向。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