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智慧城市的概念
在详细解释智慧城市之前,我想先澄清很多人对智慧城市的误解。
个人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不太准确的称谓。如果一定要这么叫,那么,它应该包括了一个广义的概念,还有一个狭义的概念。
广义的智慧城市,涵盖的范围很大,小编认为更应该叫智慧社会。
社会包括了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既包括个人,也包括企业,还包括政府。社会的应用,是最宽泛的。例如购物消费、家居生活、交通运输、公共安全、企业园区、教育医疗、生产制造、农林种植等。
而狭义的智慧城市,专指城市管理,也就是政府职能相关的领域。例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市政设施、环境治理、民生服务等。
狭义的智慧城市,应该是真正的智慧城市,最合适的名字是智慧城市治理或智慧城市管理。(无奈的是,不管是叫做智慧城治,还是叫做智慧城管,都不太合适。)
二、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
行业普遍认为,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是智慧城市的发展起点。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就有像纽约、新加坡这样的城市,率先提出了无线城市或数字城市这样的早期概念。
智慧城市的诞生,如前面所说,主要是因为城市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急速膨胀,对城市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交通混乱拥堵,环境污染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扩张,也影响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于是,有条件的发达国家和城市,就开始捣鼓引入信息技术,对城市治理手段进行改造、升级。
中国是人口大国,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城市的膨胀速度非常快,所以面临的城市治理问题也更加严重。所以,中国对智慧城市的需求非常迫切。
智慧城市这个“高大上”的概念出现之后,很快就在国内引起关注,政府和民间也启动了相应的学习和研究。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城镇人口数量超过农村人口数量。此时,国家开始密集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推动智慧城市在国内落地。
2013年1月,国家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一共90个城市。后来,又陆续公布了第二批103个,第三批9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