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一篇名为《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的文章刷屏,该文作者基于自己点外卖的经历发现,在美团上的同一家店铺,用同一个配送地址,在同样的时间点单,会员比非会员的配送费更高。文章中称,本以为开通外卖会员会省钱,但附近几乎所有外卖商户的配送费都比非会员高1-5元。
 
一时间,买了美团会员的打工人觉得感情受到了伤害,在微博、知乎、黑猫投诉、朋友圈里发出了声泪俱下的“控诉”:“价格歧视”、“割会员韭菜”、“吃相难看”......网友们仿佛上足了弹药,齐齐瞄准美团打去。同时,#美团被爆杀熟外卖会员#迅速登上当日微博热搜榜第五名,截至发稿,该话题下已有5.7亿阅读,形成4.4万讨论。
 
之后,美团外卖方面发声明回应称,配送费差异与会员身份无关,由于软件存在定位缓存,错误地使用了用户上一次的历史定位,与用户实际位置产生了偏差,导致了配送费预估不准。在实际下单时,会按照真实配送地址计算,不受影响。
 
在此次事件中,从法律角度其实并不好界定美团存在杀熟现象。上海汉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宋一欣向深燃分析称,因为美团的会员权益只承诺了红包优惠,并没有约定会员比非会员的配送费更低,所以没办法判定美团是否违约。
 
不过,因为网友将#美团杀熟会员#推向了风口浪尖,而此事又恰好置于平台经济反垄断的讨论热度当中,同时,美团近年来力推会员服务,帮助其餐饮订单量实现节节攀升,此事引起了人们的争相讨论。
 
那么,为美团业绩添砖加瓦的会员们,真的是被收割的一批人吗?深燃带你一探究竟。

dawe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